世界上國家間最大的陸地爭議地區是什么
古往今來,國土分界線就是兵家常爭之地,大家又知不知道世界上國家間最大的陸地爭議地區呢?現在就由小編為大家介紹這塊世界上國家間的最大陸地爭議地區吧!
世界上國家間的最大陸地爭議地區——中印邊界爭端
中印邊界爭端,是指1962年10月至11月間發生在中國和印度的藏南邊境的戰爭,爭議面積為67000平方公里。
整個中印邊界全長約3000多公里,分西、中、東三段。在每一段邊界上都有爭議地區。在西段,雙方爭議面積為33500平方公里,主要是阿克賽欽地區,除巴里加斯一處外,其余都控制在中國手中。在中段,雙方爭議面積約2100平方公里,分為4處,現控制在印度手中。在東段,雙方爭議面積約90000(根據最新的矢量測量法,爭議面積為67000平方公里,印度控制6.3萬平方公里)平方公里,即網上常說的藏南地區,現全部控制在印度手里。
從上世紀四十年代起,英國殖民當局和獨立后的印度政府開始蠶食中印邊境東段藏南地區。英印統治期間,雖然公布了麥克馬洪線為邊界,但是英國人也僅僅在極個別地區,試探性地侵入門隅和察隅地區,不敢放膽占領。獨立后的尼赫魯政府全盤繼承了英國殖民政權的遺產,包括大英帝國的殖民政策和擴張政策,在對中國領土的侵略擴張上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1950年初,印度軍隊大膽越過西山口進軍達旺,到1954年印軍完全控制了“麥線”以南原西藏的門隅-洛隅-下察隅地區。印度政府為此成立了東北邊境特區進行管轄。
1949年后,新中國繼續不承認麥線。但是由于我國政府當時執行的是反帝國主義的意識形態外交,一切以反美為重,因此不得不慎重對待印度這樣的國家,在領土問題上采取克制和忍耐的態度。具體說就是外交上保持沉默,軍事上沒采取任何措施。但這種忍耐進一步助長了印度政府的氣焰,印度政府在中印邊界西段也向中國提出領土要求。
中印西段邊界情況與東段不同。“麥線”盡管非法,但它畢竟是一條在地圖上畫出來的“邊界線”;而在西段,就連這樣一條“邊界線”也沒有,只有一條“習慣線”。習慣線以北歷來由中國政府管轄,印度在1957年從一份中國畫報上看到中國在該地區修筑了新藏公路,于1958年9月向阿克賽欽地區派了一支偵察隊,但隨即便理所當然地被中國政府“遞解”出境。1958年10月18日,印度政府向我提交了一份備忘錄,聲稱新藏公路通過的土地(即阿克賽欽地區)“若干世紀以來就是印度拉達克地區的一部分”,中國政府對此予以斷然拒絕。
印度政府視中國政府的克制忍讓為軟弱可欺,更加肆無忌憚。在東線,印度政府以勘界為名,跨過“麥線”進一步蠶食我國領土。在西線,開始派軍隊進入我國領土。兩國軍隊在1959年8月25日爆發了第一次邊界沖突,即東線的朗久事件;同年10月下旬在西線又發生了空喀山口事件,揭開了雙方軍事對峙的序幕。
1960年,印度政府開始推行“前進政策”,派巡邏隊搜索中國“占領”地區,在不進攻中國陣地的情況下,插入中國據點之間的空白地帶,堵住中國人向前推進的路線。在西段,向印度主張線盡可能地推進,在邊境地區設立哨所,把阿克賽欽地區“實際上”變為印度領土;在東段,把哨所推進到“麥線”,對整個邊境地區加以有效占領。
中國政府為了全面解決邊界問題,提出了一攬子外交解決的方案,在兩國最后一次談判中由周恩來向印度方面提出。但習慣于按西方國際法和國際慣例思維的尼赫魯拒絕了中國這一巨大讓步性的方案,繼續推行“前進政策”。忍無可忍的中國政府被迫進行自衛反擊。
1962年10月,印軍開始實施將中國軍隊清除出去的作戰計劃,即“里窩那計劃”。其作戰任務和要點是:在東部,占領塔格拉山脊,將中國軍隊趕出塔格拉山;在西部,拔掉中國軍隊的21個據點,占領全部有爭議的阿克賽欽地區。
面對印軍得寸進尺的入侵、蠶食和挑釁,中國領導人終于下決心進行自衛反擊。反擊作戰從1962年10月20日正式開始,至11月21日基本結束,歷時一個月。在這次對印自衛反擊戰中,我軍所到之處,印軍望風披靡,至11月20日,中國軍隊已完全占領了邊界全線上的所有爭議地區。
中印作為亞洲及世界上有影響力的大國,保持中印之間的友好合作關系對維持亞洲及世界和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平解決兩國邊界問題是中印關系發展關鍵。然而中印邊界問題仍然困擾兩國戰略合作向實質性方向邁進,同時也制約中印關系的縱深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