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習俗和來歷大全_端午節介紹
端午節的習俗和來歷大全_端午節介紹
端午節又稱為端陽節,為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圖解端午節日,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你知道端午節的由來是什么嗎?端午節的來歷是什么?以下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端午節的習俗和來歷大全_端午節介紹,希望能給大家提供幫助,歡迎瀏覽閱讀轉發!
吃粽子
中醫認為,糯米具有益氣健脾、開胃消食的作用。用來包裹粽子的粽葉更有講究,北方大都用蘆葦葉,南方多用竹葉或荷葉,這些葉子都有很好的藥用功效,如蘆葦葉可以清熱生津、除煩止渴;竹葉可以清熱除煩、利尿排毒;荷葉能夠清熱利濕、和胃寧神。總的來說,粽子具有清熱除煩、健脾開胃的作用,特別適合初夏食用。需要注意的是,制作粽子的原料糯米黏性較大,過量進食容易引起消化不良,所以不可貪食,這里小編分享了“端午節怎么包粽子”,體驗親手包的樂趣。
插艾懸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家家戶戶都要將菖蒲、艾條插于門楣,懸于堂中。艾葉(也叫艾蒿)是芳香化濁類中藥,具有較強的驅毒除瘟作用。現代藥理研究表明,懸掛艾葉和菖蒲的確具有殺菌消毒、預防瘟疫流行的作用。另外,艾葉、菖蒲還具有驅蚊的作用,慢慢讓其燃燒驅蚊效果更好。中醫以艾入藥,具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效。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原料。菖蒲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具有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作用。可見,古人插艾懸蒲是具有一定的防病作用的。那么端午節插艾懸蒲的習俗具體是怎么由來的,請看“端午習俗之懸艾葉菖蒲”。
涂雄黃酒
端午前后,我國南方很多地區都已進入梅雨季節,天氣條件有利于蚊蠅、害蟲的活動和繁殖。而雄黃是一味具有殺蟲作用的中藥,內含有毒的砷鹽成分,害蟲聞之食之即會中毒,人涂之可以避毒。另外,還有很多人在端午節飲用雄黃酒,但由于雄黃的主要成分是二硫化砷,遇熱后可分解為毒性很強的砒霜,這個雄黃酒又有哪些淵源,請看“端午話雄黃酒”。
佩戴香囊
我國很多地方有端午節掛香囊的習俗,也是一種預防傳染病的方法。自制端午香囊用到的中藥有蒼術、藿香、吳茱萸、艾葉、肉桂、砂仁、白芷,每味各取2克,另外再加丁香1克。將這幾味中藥研成細末,放入布袋中,縫好。可以佩戴在胸前、腰際或肚臍處,也可以把香囊掛在門口、室內或車內。這幾味中藥,中醫認為具有散風驅寒、健脾和胃、理氣止痛、通九竅的功效,請看“端午習俗之佩香囊”,更進一步了解關于端午節這一習俗。
喝五加酒
“五月初五采五加,釀五加酒”是民間習俗。五加即五加皮,氣香味苦,具有滋補肝腎、壯筋骨的功效,常用于治療疝氣、腹痛、男子陽痿、女性腰脊痛等癥。民間認為,喝了五加酒可以避難避邪。生活在氣候潮濕地區的人,特別適合在端午節喝五加酒,除了五加酒,還有哪些特別的飲食習俗呢,請看“端午節食俗:端午吃什么”。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最為熱鬧的民俗活動,廣泛流行于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及西南各少數民族地區。端午時節賽龍舟,能夠增強心肺功能,促進脾胃代謝、通調全身氣血,那么大家知道賽龍舟是怎么由來的嗎,請看“端午賽龍舟的由來”,告訴你答案。
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在我國所有傳統節日中叫法最多,達二十多個,堪稱節日別名之最。如有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屈原日、浴蘭節、午日節、女兒節、地臘節、詩人節、龍日、午日、燈節、五蛋節等等。
1、浴蘭節:端午時值仲夏,是皮膚病多發季節,古人以蘭草湯沐浴去污為俗。漢代《大戴禮》云:“午日以蘭湯沐浴”。
2、解粽節:古人端午吃粽時,有比較各人解下粽葉的長度、長者為勝的游戲,故又有“解粽節”之稱。
3、端陽節:據《荊楚歲時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天氣好的日子,故稱五月初五為“端陽節”。
4、重午節:午,屬十二支,農歷五月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節又名“重午節”或“重五節”,有些地方也叫“五月節”。
5、天中節:古人認為,五月五日時,陽重人中天,故稱這一天為“天中節”。
6、女兒節:明沈榜《宛署雜記》:“五月女兒節,系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極研。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
7、端禮節:在湘南地區沿古俗,于在在夏日來臨之時的“五月初五”,在門上掛艾葉,用艾葉洗澡驅蚊的一個洗禮。人們認為經過洗禮,可以驅走瘧疾,能夠安全的渡過這個夏日多蚊的季節。
8、菖蒲節:古人認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時五毒盡出,因此端午風俗多為驅邪避毒,如在門上懸掛菖蒲、艾葉等,故端午節也稱“菖蒲節”。
端午節還有許多有趣的活動。如賽龍舟,掛香囊,掛艾葉、菖蒲等,在端午節這天要記得吃粽子、去看龍舟哦。
一說端午起源于春秋時,為紀念晉人介子推。春秋五霸之一的重耳(晉文公)曾落難逃亡,介子推跟隨。沒有食物了,介子推割自己的股肉煮食予重耳。重耳復國后,賞賜隨從,介子推獨無所得,與母親隱居綿山(今山西介休東南)。重耳請他出山,他終不肯出。于是重耳燒山,介子推抱木而被燒死。于是重耳為紀念他,規定晉國以五月五日為寒食(不用火)之節。
東漢邯鄲淳《曹娥碑》則說,端午節是起源于吳人紀念伍子胥:“五月五日,時迎伍君。”伍子胥盡忠于吳,反被吳王夫差殺害,拋尸于江,靈魂不死,化為錢塘江江濤之神。故吳越人民以其死之“五月五日”為紀念節日。
《會稽典錄》則記浙人之俗,認為端午是為了紀念漢代之孝女曹娥:“女子曹娥,會稽上虞人,父能弦歌為巫。漢安帝二年五月五日于江沂濤迎波神溺死,不得尸骸。曹娥年十四,乃緣江號哭,晝夜不絕聲七日,遂投江而死。”浙人為紀念曹娥,乃稱端午為“女兒節”。
但是流傳影響最廣的,自然還是端午節紀念屈原說。此說始見于梁吳均《續齊諧記》:“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貯米投水以祭之。”
端午節的習俗和來歷大全_端午節介紹相關文章:
★ 端午節的風俗作文
★ 端午節由來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