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畢業生畢業論文格式
本科畢業生畢業論文格式
畢業論文是以純粹的抽象理論為研究對象,研究方法是嚴密的理論推導和數學運算,下面是學習啦小編整理了本科畢業生畢業論文格式范文,有興趣的親可以來閱讀一下!
本科畢業生畢業論文格式:畢業論文范文
論應用型本科專業科學人文精神的培養
摘要:專業科學人文精神教育,即在專業教育過程中通過與專業知識密切融合滲透開展科學人文精神教育。這一概念是針對當前科學人文精神培養過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提出來的。分析了應用型本科強化專業科學人文精神培養的現實意義,并給出了相應建議。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專業科學人文精神;素質教育
作者簡介:張淼(1980-),男,安徽蚌埠人,金陵科技學院動物科技學院,講師。(江蘇 南京 210038)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課題項目(項目編號:2011JSJG166)、金陵科技學院博士科研啟動基金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23-0025-02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舉世矚目,然而粗放式增長所帶來的非均衡發展問題卻日益嚴重。從我國的基本國情出發,針對經濟及社會發展領域存在的一些突出矛盾,黨中央適時提出了“要全面貫徹落實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解決發展中的不平衡、不協調、不適應問題,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事實上,在高等教育領域,尤其對地方應用型本科,非均衡發展問題也十分突出,導致我國科技創新應用人才培養能力明顯落后,成為高等教育教學質量提升的制肘因素。如何在高等教育領域實踐科學發展觀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對我國高等教育未來成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從受教育者角度考慮,最明顯的失衡現象表現在科技人才培養過程中過分強調專業技能培訓,而忽視人文精神內涵建設。雖然20世紀90年代教育部就提出要加強大學生人文精神培養,開展素質教育,但在教育實踐中這些要求卻被逐漸簡單“異化”為開幾門文化知識的“補習課”,專業教育與素質培養被人為剝離成兩個不同的系統。在專業教育中只注重技能傳授,而忽視技能背后科學精神乃至人文精神的培養,學生能接觸到以文字或產品形式存在的科技實體,但難以理解及“內化”隱藏在科技實體背后的文化內涵;在提高學生素質上,片面地將哲學理論及人文知識的灌輸等同于素質教育,而對于科技工作者如何將科學人文精神與專業知識融會貫通以指導對自然科學知識的理解則完全處于放任狀態。這些不平衡由于直接作用于人才的內涵,其負面效應已十分顯見,表現為科技專業人員應用性不強,創新能力不足,科學精神、人文精神匱乏,學術造假現象普遍,制約了我國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的有效實施,嚴重影響了我國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
一、高校科學人文精神培養所面臨的困境
這種“雙軌”教育模式的弊病其實很早已被一些教育理論研究者所關注,也提出了一些改進建議,但收獲甚微,能否“并軌”、如何“并軌”依然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雖然人們認識到科學人文精神教育方面的“短板”,但解決起來視野還僅僅局限于人文領域內的調整,只是在“知”的范疇內打轉,還沒有關注人文精神與專業科學教育的通匯、交融,關注“行”與“知”的結合,沒有把科技人才的培養當成一個整體,系統地考慮問題,沒有統籌兼顧。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創新科技人才的全面發展應當包括專業科學技術能力與科學人文精神素質兩方面的發展,其培養是一個有計劃、有目的系統工程。系統論告訴人們:一個由有機聯系的要素組成的組織系統只有通過組成系統內各元素間的相互作用以及系統對元素的作用才能實現系統整體的質的飛躍。因此對科技人才來說,科學素質的培養離不開科學人文精神的滲透與推動,而人文素質的提高也不可能脫離科技能力的培訓過程而“獨善其身”,只有將科技能力與人文素質的培養過程有機融合并合理互作才能發揮系統內各要素的功能,發揮合力及系統的作用,形成一個全面協調發展的整體,從而使科技人才的創新應用能力發生“質”的飛躍。
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國在科技人才科學人文精神培養方面既沒有豐富的歷史積淀也沒有形成強烈的現實氛圍,培養思路乏善可陳,一直是教育實踐的軟肋,如何把科學素質與人文素質結合基本還是一片空白,完全寄希望于學生的自我理解上。但教育的功能應當是通過傳授、暗示或啟迪使抽象、隱晦的東西具象化及內化,不是簡單割裂的背誦、記憶過程,更不是所謂“拈花示眾”式的故弄玄虛,因此,有必要開展相關的教育理論探討,以形成切實可行的教學實踐方法體系。結合我國當前的教育整體大環境及專業教學的現實特點,提出要強化專業科學人文精神教育,即在專業教育過程中通過與專業知識密切融合滲透開展科學人文精神教育,強調專業科學知識與科學人文精神教育之間的內在聯系,明確科學能力培養與人文素質提高間的相互關系,突出“能力”與“素質”間的交互作用,突出專業能力與人文素質協調發展的重要意義,以解決教學實踐中只看重專業知識的外涵拓展而忽視人文內涵建設的問題。
應用型本科院校多為地方高校,應用能力培養與素質內涵建設的矛盾更為突出,大力開展專業科學人文教育對體現地方應用本科的教育價值、實現其教育目的、展示其教育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應用型本科強化專業科學人文精神培養的現實意義
1.有助于應用本科回歸教育本位,實現社會責任
應用本科教育屬于較高層次的技術教育,與一般普通本科相比具有鮮明的技術應用性特征,其目標是培養直接面向市場和生產第一線的高級工程應用性人才。應用型本科院校是適應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滿足高等教育大眾化需求應運而生的。然而實踐中這種定位經常被一些教育管理者用來作為片面強調實用技能培訓的依據,特別是在面對“市場導向”、“就業導向”的雙重壓力之下,專業技能在教學中的地位被無限拔高,人文內涵由于短期內很難被納入到“技術教育水平”的量化考查范圍之內而處于配屬地位。教育目標的急功近利直接導致應用型本科人才“工具性”色彩深厚,學生被有意、無意的訓練成掌握特定即成技術的智能“機器人”,存在教育游離于個體發展的傾向,嚴重偏離了教育的本位,背離高等教育社會責任要求。誠然技術教育與專業技術能力、適應就業等關系密切,但“應用教育”終究是一種“教育”,而不是“訓練”,應用本科教育的本質屬性是“技術教育”而不是“職業培訓”,它的培養目標也必須與教育“培養人”的本質要求一致。美國教育家杜威曾經強調“訓練不同于教育”。“訓練”只意味著特定技能的獲得,天然的才能可以訓練得效率更高,而不養成責任感和態度。責任感和態度的養成正是教育的目的。[1]正如愛因斯坦所說,學校的目標始終應當是,青年人在離開學校時是作為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作為一個專家。[2] 愛因斯坦所謂和諧的人實際上也就是“技能”與“素質”全面發展的人。如何拋棄“工具人”,塑造“和諧人”是當前應用本科教育理論與實踐探索的重要內容。與普通本科相比,“應用性”是應用型本科生存、發展的根本,必然要求在教學思想、教學資源的分配、課程安排上有所體現,如更側重技能培養與實踐訓練而相對減少其他人文素質培養課程的比重,在強化特色與全面發展間似乎存在著先天矛盾。發展專業科學人文精神教育可有效緩解這種矛盾,因為專業科學人文教育強調在特定專業范圍內與專業相結合開展人文精神教育,把科學人文精神的培養明確納入到專業教育中去,不需要增加額外的課業負擔,同時能直觀地在專業科技培養與人文內涵間建立直接關系,更有利于文化內涵對專業知識的指導、理解與內化,從而促進專業技能與人文素質的協調發展。強化專業科學人文精神培養,可在堅持應用本科教育特色的前提下回歸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教學本位。
2.有助于應用本科完善素質教育,突出人才的應用性
把人文素質培養看成文化知識的“拼盤”教育,與專業教育人為割裂,是造成當前大學生科學人文素質低下的重要原因。完善素質教育體系首先要理清科學人文精神培養與專業技能培養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根據系統論原理,應用性人才的全面發展必然要求把專業技能教育與人文內涵培養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來考慮。既然專業技能教育與人文內涵培養是一個有機系統內的兩個重要元素,那么不同特點的專業技能教育必然要求有不同的人文內涵培養模式與之相對應。應用本科人才培養應對市場導向要求,專業設置特色突出、發展迅速,很難想象有什么樣的固定素質教育模式可能做到“放之四海而皆準”,與各色專業均能“有機”結合,并發揮系統合力作用,因此開展有專業特色的科學人文精神教育是應用性人才培養的內在要求。反觀當前我國很多應用本科高校,科學人文精神培養還采用“以不變應萬變”的“灌溉”方式,全校各專業一盤棋,甚至全省、全國一盤棋,沒有考慮各專業的特點采取差異化教育方式,沒有特色教育,這種“萬金油”式的培養模式教育效果不理想自然在情理之中。
對應用本科而言,人才的應用性是其競爭力的源泉,其素質教育自然也要圍繞“應用性”,以提高專業應用能力為前提來探討素質提高,脫離應用性根本談不上應用性人才,素質教育只能是無源之水。而應用能力也不可能憑空獲取,它離不開科學人文精神的內在支持,二者可以說是互為本源。應用能力不是簡單的知識、技術過程的記憶與重現,不是“工具人”的機械應用,而是通過知識的內化過程與受教育者內在的科學人文素質相互作用、發生飛躍,從而表現出來的指導生產實踐的創新能力。應用能力既反映一種專業實踐能力,同時也體現一種創新精神,是二者的完美結合。
由此可見,專業科學人文精神教育有利于通過特色教育模式完善素質教育過程,符合應用能力培養的內在要求,有助于強化人才的應用性。
3.有助于促進專業課教學改革,激發自主創新意識
早在1995年國家教委便提出在高等院校實施教學改革計劃,十幾年來從改革成效看,形式的變化大于實質,仍然沒有擺脫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特別是對專業課,受專業教師專業背景限制,教育改革理論難成系統,變化只流于表面,大多局限于教學手段、教學內容的微調,教學效果仍然飽受詬病,學生創新能力提升不足。一項調查顯示,目前我國大學生智力水平極優秀,但創造力屬于中等水平,且大一和大四學生在創新能力方面沒有明顯變化。[3]創新能力的不足可直接導致專業人才應用能力的欠缺,使應用本科喪失競爭優勢,因此應用本科院校要求專業課教學改革的呼聲尤為強烈。
從專業課教學改革理念層面分析,把科學人文精神培養引入到專業課堂是一個很好的選擇。這是因為,首先將科學人文精神培養的相關內容納入專業教學課堂可以明確專業課程改革的改革取向,活躍改革思路,可以豐富教學內容,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質量。實際上,很多專業教師面對教學改革時并不知道改什么、怎么改,課堂教學常常追求形式上的多樣化,要么過于嚴謹,要么流于嬉鬧,偏離了改革的本意。事實上,改革的真正目的在于提高課程的內涵建設,改革內容是否有助于對科學精神的理解,是否有助于人文精神的領會就是最好的取舍標準和行動標針,明確了這一點哪些可以改、朝什么方向改都變得一目了然了。其次,改革是為了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從創新的本質看,專業科學知識是創新活動的基礎,科學精神是創新成功的前提,人文精神是創新價值實現的保障,創新過程實際體現了科學知識與科學人文精神的實時互動與完美統一,強化專業人文精神教育可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三、應用型本科強化專業科學人文精神培養的建議
1.健全制度建設,保障有效實施
制度建設是一切教育目標、教學理念得以有效實施的保障。強化專業科學人文精神培養,制度建設是關鍵。脫離專業教育過程,純粹抽象地談科學人文精神屬于思想道德范疇的問題,既看不見也摸不著,無從考核,難以用制度進行約束。然而一旦與專業教育相結合,專業科學人文精神培養就不再是完全的思想認識問題,而與一些具體的教學過程、教學環節建立聯系,變得有跡可尋,就可能通過教學規章、規范進行考核、約束,這也是專業科學人文精神更具有實踐可操作性的一個重要原因。例如,學術造假現象在我國十分常見,而一些發達國家為什么鮮有發生,主要是因為他們并不把學術造假只當成道德問題要求自我約束,更重要的是有一套完備的制度體系從技術角度去預防造假、打擊造假。制度建設就是要樹立一條條“高壓線”,從而樹立正確的行為觀念。當前,很多高校相關制度建設還不夠完善,有很多需要改進和完備的地方,在已有制度的執行力上也需要進一步加強,應嚴格避免游離于制度之外的所謂“人性化管理”行為,做到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2.加強實踐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人文精神是一種實踐精神,沒有實踐就談不上人文精神的內化。專業人文精神培養的主陣地在于實踐教學環節。實踐教學是專業教育與科學人文精神培養接觸最為緊密、內化最為直接的地方。很多國外重點大學濃厚科學人文精神氛圍的形成與傳遞并不是通過抽象的理論教學實現的,而是經大量的實踐接觸過程以“傳、幫、帶”的形式逐漸培養的。實踐教學薄弱可以說是造成我國目前大學生創新應用能力差的最主要原因。加強實踐教學既要增加實踐課時數量,更要提高實踐教學質量,要慎選實踐教學內容,強化人文素質要求,增加研究探索型實驗的數目。加強實踐教學還要鼓勵學生參與創新科研活動,加強學生參與科研活動的力度。 3.提高教師素質,發揮示范作用
教師作為教育實施的主體,在教學活動中占據主導地位。教師素質的高低關乎教學目標實現的好壞。因此,專業教師對科學知識的掌握、對科學精神的理解及對人文精神的認識將直接影響專業教學中科學人文精神培養活動的有效實施。這個過程中,專業教師表現為多層面示范、榜樣作用,其個人內質必然要面臨全方位的展示。然而,現在多數大學教師也是應試教育的“產兒”,能否勝任這一挑戰面臨考驗。同時,將科學人文精神教育納入專業教育過程必然要求專業教師具備一定的人文學科理論背景,實際上是要求專業教師既要內化這些科學人文素質,達到示范作用,同時還能將其與專業教學有機結合展現于教學實踐,對專業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開展專業科學人文精神教育,專業教師必須加強內涵提高,認真自查不足,通過實踐鍛煉或理論學習有針對性地彌補自身缺陷。
4.開設有專業特色的專業科學人文精神教育課程
當前,很多應用本科科學人文精神教育課程嚴重脫離專業教育,側重于人文學科內部理論體系的構建與解析,內容過于理論化、教條化,學生一般很難將其內化為自身素質。將科學人文精神培養納入專業教育范圍,開展專業科學人文素質教育,如果只將專業科學人文素質教育作為專業課的附屬品,顯然內容過于零碎,不利于學生形成較為整體的內在聯系。綜合二者的特點,有必要形成學科交叉,開設具有特定專業特色的專業科學人文教育課程,將分布于各專業課程內的能反映科學人文思想的閃光點集中起來,通過歸納整理形成系統,這樣既保持了課程知識體系的完整性,又能貼近特定專業,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而且,這種方式能較好地符合國內教育體制要求及教學資源分配的特點,不失為解決目前實踐教學資源不滿足教學要求條件的一種應急措施。現在國內還沒有開設相關課程,筆者已進行了相關探索,相信可作為科學人文精神培養工作的有益嘗試及補充。
參考文獻:
[1]江雪芳.高職院校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共融共建研究[J].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1):101-105.
[2]趙中立,許良英.紀念愛因斯坦譯文集[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79:70.
[3]龐海芍.通識教育與創新人才培養[J].現代大學教育,2007,(1):97-101.
點擊下頁還有更多>>>本科畢業生畢業論文格式: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