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環境測試技術論文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人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不斷增強,建筑施工產生的環境問題得到人們的重視。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建筑環境測試技術論文,希望你們喜歡。
建筑環境測試技術論文篇一
綠色建筑室外環境分析技術
摘要:綠色建筑室外環境分析是實現綠色建筑的重要環節,合理調節與處理建筑室外環境,使局部環境朝著有利于人體舒適健康的方向轉化,以提高建筑室內環境質量,滿足適居性要求,就城市熱島效應、綠色建筑選址、綠化設計、節地與公共設施集約化等方面進行技術性分析。
關鍵詞:綠色建筑;室外環境;分析
中圖分類號:TU2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7597(2012)0120038-01
1 城市熱島效應分析
城市熱島效應是城市中的氣溫明顯高于外圍郊區的現象。在近地溫度圖上,郊區氣溫變化很小,而城區則是一個高溫區,就像突出海面的島嶼,由于這種島嶼代表高溫的城市區域,被形象地稱為城市熱島。熱島效應明顯地損害了城市生活的舒適性,同時室外的高溫導致了建筑物內空調能耗的增加,空調排熱又促使城市氣溫升高,形成了惡性循環。熱導效應具體對城市氣候的影響表現為:
1)形成熱島環流。市區與郊區氣溫差形成熱壓而產生的局地風,風速較弱時熱島環流會將郊區工廠排放的污染帶進市區,擴大城市區域的大氣污染。
2)影響市區降水量與空氣濕度。熱島效應的出現加強了城市區域大氣的熱力對流,再加上城市大氣中許多污染物就是凝結核,使得城市區域的云量與降水量比郊區明顯增多。
3)酷暑天氣日數增多,寒冷天氣日數減少。熱島效應引起一系列氣候反常現象,使得城市區域采暖能耗下降,夏季空調負荷增加。
利用高反射率建筑材料減弱城市熱島效應是一項有效手段。白漆建筑物的反射率值高達0.9,瀝青路面的反射率值只有0.05。深色的建筑材料可以吸收大量熱量,室內溫度會較高,因為外部墻壁和屋頂獲得的熱量會通過建筑物自身的傳導作用傳到房屋內部環境。在酷熱的夏季,深色建筑表面比淺色建筑表面的溫度高8℃左右。美國的相關研究表明,把一間房屋墻壁和屋頂的建筑材料反射率從0.3提高到0.9,制冷設施的能耗會因此下降20%。使用淺色建筑材料能夠使建筑環境更加舒適,達到減弱城市熱島效應的目的。
2 綠色建筑選址技術
綠色建筑選址的目的是利用場地的自然特征來增加人類的舒適與健康,減少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并潛在地提供建筑的能源要求。保存場地的資源,并在建造和使用過程中節約使用能源和材料是其重要結果。綠色建筑選址應從兩方面來考慮:一是考慮自然環境如地形、地貌、風速、日照等對建筑節能的正作用;二是減少建設用地給周邊環境造成負面影響。
綠色建筑選址應充分利用場地周邊的自然條件,盡量保留和利用現有適宜的地形、地貌、植被和自然水系;在建筑的選址、朝向、布局、形態等方面,充分考慮當地氣候特征和生態環境;優先選用已開發且具有城市改造潛力的用地,場地環境安全可靠,遠離污染源,并對自然災害有充分的抵御能力;保護自然生態環境,減少對自然環境的負面影響,注重建筑與自然生態環境的協調。
通過對綠色建筑采暖、采光、通風、遮蔭等多方面的分析,選址時得出一些技術性的策略:
1)建筑的基地應選擇在向陽的平地或山坡上,以爭取盡量多的日照,為建筑單體的節能設計創造采暖先決條件。
2)建筑位置要有效避免西北寒風,以降低建筑圍護結構的熱能滲透。
3)適當的日照間距是建筑充分得熱的先決條件。太大的間距會造成用地浪費,一般以建筑類型的不同來規定不同的連續日照時間,以確定建筑最小間距。
4)建筑群體相對位置應合理布局或科學組合。建筑的錯列布局可利用山墻空間爭取日照,建筑類型的點狀與條狀有機結合,建筑的圍合空間既可以擋風,又不影響日照。
5)建筑基地環境條件不影響夏季主導風吹向未來建筑,并考慮冬季主導風盡量少地影響建筑。
6)建筑南邊最好種植落葉喬木,北邊種植常綠灌木,以保證夏季遮遮蔭和冬季擋風的要求。
7)綠色建筑選址時應避開輻射干擾范圍,如:玻璃幕墻的陽光輻射的熱污染;較多的光潔硬質地面使陽光反射加劇的光污染。
8)增強建筑物室外地面透水能力,增加室外綠化面積,可減少地表徑流,強化天然降水的地下滲透能力,減輕地下排水系統負擔,補充地下水量。
3 綠化設計分析
綠化是緩解熱島效應、污染等現代城市問題最經濟有效的方法。采用生態綠地、墻體綠化、屋頂綠化等多種形式,對喬木、灌木、地被、攀援植物進行合理配置,形成多層次復合生態結構,達到人工配置的植物種群自然和諧,是綠色建筑極為重要的內容。綠化設計應當遵循三項基本原則:
1)鄉土植物優先利用原則
2)充分發揮生態效益原則
3)多樣性原則
綠化屋頂是個自然空調,可以保證特定范圍內居住環境的生態平衡與良好的生活意境。經過多方驗證,綠化屋頂夏季可降溫,冬季可保暖,還可以保護建筑物本身的基本構件,防止建筑物產生裂紋,延長使用壽命。同時屋頂花園還有存儲降水的功能,對減輕城市降水系統壓力,減少污水處理費用都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綠化屋頂應針對具體情況采取相應的技術措施:
1)解決積水和滲漏水問題。防水、排水是屋頂綠化的關鍵,在設計時應按屋面結構設計多道防水設旋,做好防排水構造的系統處理。
2)合理選擇種植土壤。種植層的土壤必須具有密度小、重量輕、疏松透氣、清潔環保等性能。
3)屋頂綠化的形式應考慮房屋結構,把安全放在首位。
4)植物的生長習性要適合屋頂環境。屋頂綠化優選植物應以陽性喜光、耐寒抗旱、抗風力強、植株矮、根系淺的植物為主。
建筑外墻面進行的垂直綠化,對美化立面、增加綠地面積和形成良好的生態環境有重大意義。此種垂直綠化主要應用在東西墻面,是防止“晨曬”和“西曬”的有效方法。能夠有效地利用植物的遮陽和蒸騰作用,緩和陽光對建筑的直射,間接對室內空間降溫隔熱起到房間熱負荷作用,并降低墻體對周邊環境的熱輻射。墻面綠化的益處不僅僅以上這些,還可為建筑物的立面進行遮擋和美化,同時可以減低墻面對噪聲的反射,吸附灰塵,減少塵埃進入室內。常用的墻面綠化設施有三種:墻頂種植槽、墻面花斗、墻基種植槽。對于墻面綠化植物的選擇必須考慮攀援植物對環境條件的不同需要,并根據不同攀援植物的觀賞效果和功能要求進行設計。
4 節地與公共設施集約化分析
從建筑的角度講,節地是建筑活動中最大限度少占地表面積,并使綠化面積盡量少損失,城市節地的途徑主要包括:
1)適當建筑多層、高層建筑,以提高建筑容積率,同時降低建筑密度。
2)利用地下空間,增加城市容量,改善城市環境。
3)提高住宅用地的集約度,增加綠地面積,改善住區生態環境,充分利用周邊配套的公共設施。
4)因地制宜、因形就勢,多利用零散地、坡地建房,充分利用地方材料,保護自然環境。
5)開發節地建筑材料,如利用工業廢渣生產新型墻體材料,節能、節地是今后綠色建筑材料的發展方向。
配套公共服務設施集中設置,既可節約土地,也能為居民提供選擇和使用的便利,提高設施的使用率。醫院、學校、商業設施和會所等配套公共設施,可打破住區范圍,與周邊地區共同使用,這樣可以節約土地,方便使用,節省投資。綠色建筑用地應盡量選擇具備良好市政基礎設施,以及周邊有完善城市交通系統的土地,同時也可以減少這些方面的建設投資。
參考文獻:
[1]中國建筑承包公司,中國綠色建筑、持續發展建筑國際研討會論文集[A].北京:中國建筑出版社,2001.
[2]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綠色建筑研究中心,綠色建筑[M].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1999.
[3]胡連榮,屋頂綠化PK室內空調[J].知識就是力量,2007(1).
點擊下頁還有更多>>>建筑環境測試技術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