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機械化發展論文
近幾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也帶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業機械的數量也在飛速增長,導致了農業機械事故的頻繁發生,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農業機械事故的處理難度。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農業機械化發展論文,供大家參考。
農業機械化發展論文范文一:農業機械化與可持續發展分析
[摘要]農業機械化緊密關系著可持續態勢下的農業進展,二者不可脫離。從現狀看,農業面對著嚴峻情形下的資源缺失,缺少土地淡水、其他農用資源。區域人口遞增,環境日漸惡化,面對巨大壓力。唯有依托可持續路徑下的農業進展,才會變更偏舊的單一思路,有序保持環境。維護糧食安全、節省必備資源,創設更為適宜的進展思路。
[關鍵詞]農業機械化;可持續發展;二者聯系
農業機械化關聯著區段內的總體進展。機械化范疇內,制造業被劃歸第二產業,作業服務被設定成第三產業。由此可見,農業機械化銜接著多重的產業,構成橋梁紐帶。促進機械化進展,有序平衡城鄉,調配農業架構內的可用資源。依托這種途徑,創設了新穎情形下的城鄉關系,促進了信息化,助推同步進展。作為必要途徑,農業路徑內的機械化要協同進展;在最大范疇內顯出綜合優勢,提升新的高度。
1解析二者關系
1.1識別總體關系
社會進展之中,機械化被看成農業延展的必要選擇。借助機械化,助推產業進步。最近幾年,機械化提快了原有的進展速率。現有條件之下,機械化促動了長久態勢下的農業進步。借助于信息化,顯出信息優勢,帶動著跨越情形下的農業發展。信息變更了慣用的偏舊進展路徑,整合了制造業、區域流通行業;在全面態勢下,它添加了產品之中的技術內涵,提升競爭實力。機械化依循的新穎路徑,提升勞動素質,增添了總體架構內的經濟成效,提升競爭能力[1]。
1.2針對節水層面
對比傳統路徑下的溝渠灌溉,節水特有的新穎技術延展了灌溉的范疇,凸顯節水優勢,增添總體產能。從這一視角看,它顯出了不可替換的優越特性。從現有狀態看,節水技術整合了低壓路徑的灌溉輸送、渠道防滲依托的技術、微灌以及滴灌。從可持續特有的視角看,助推節水技術,可保持長久態勢下的產業進步。
1.3針對耕地層面
法制社會之中,妥善保障耕地,抑制住過量情形下的耕地運用。借助新式農機,提升了區域內的保護水準。借助農業機械,有序開墾耕地、變更了產能偏低的草場及耕地;整合開發灘涂,治理鹽堿荒地。此外,機械化調和了植被生長依托的小范疇環境,立體節省耕地。最近幾年,水土流失及偏多區段的沙漠化都被阻止,減少耕地損耗。針對化肥農藥,也凸顯了明晰的抑制價值。由此可見,耕作持續發展也不可脫離這樣的機械化[2]。
2維護區域生態
大量布設地膜、選購化肥農藥、焚燒剩余秸稈,都帶來了更為劇烈的區域污染。這種污染加劇,帶來生態毀損,縮減了應有的環境質量。這種情形下,機體健康被傷害,威脅持續發展。應當注重污染,化解這一疑難。
2.1調控深度施肥
增添糧食產能,經常大量施肥。添加過量肥料,浪費更多原材,且縮減了區域以內的總收入。對于農業生態,它也增添了傷害。借助機械手段,創設了深施肥依托的必備技術。這樣一來,減小總體投入,增添村民收入,同時保持生態。在現今時段內,深施肥可被推廣接納。
2.2精細噴灑方式
截至目前,機械化范疇內的農藥噴灑含有彌霧噴粉、偏熱煙霧噴灑、偏低量的噴霧、防止滴漏手段。對于常規手段,新穎技術縮減了消耗掉的20%總藥量,縮減了50%的總用水。然而,投入進來的植保機械仍并不足夠,葉片殘存下來的累積藥物超出了40%,區域污染偏重[3]。這種情形下,創設毒性更低的噴灑流程、借助精密噴灑來推廣采用新穎農機。維持農業生態,保障行業安全。
2.3借助機械還田
秸稈還田方式,改善了區段固有的土體狀態,縮減蒸發徑流。同時,它還添加了區段之內的土體養分,抑制叢生雜草。探究實踐表示:秸稈還田添加了土體之內的氮磷鉀,借助自然資源,有序調和了水肥及區域內的氣熱。可以蓄水保墑,增添了有機質,變更作物品質。它抑制住了焚燒秸稈附帶著的偏多污染,節省投入資源,提升產出成效。
2.4回收殘存地膜
地膜覆蓋情形下的種植正被拓展。在每一年度內,消耗掉的塑料地膜都超出了幾萬噸,還在不斷累加。后續回收不夠完備,殘存下來的地膜偏多,帶來田地污染。調研得出的數值顯示:殘存地膜歸結得出每公頃660千克[4]。這種巨大數目,相當于添加了十多層冗余的地膜。殘存地膜干擾著區塊內的植被發育,造成地塊荒廢,毀損區域生態。借助機械予以回收這樣的殘存地膜,應當增添厚度,增添抗老化性。延展運用年限,縮減回收難度。借助機械地膜,在最大范疇內助推了可持續的總體進展。
3摸索進展路徑
著手變更結構,調整產業結構。依循分類指引,側重予以突破。協同退耕還林以便發展保護性的新式耕作。構建試驗示范,整合農牧行業。指引村民去選購更適宜的農機類別,適當予以運用。鼓勵選購復式特性的新穎機具,提升利用成效,添加總體收入。與此同時,針對各類農機,都要提升質量。接納新穎技術,側重調整固有的農業構架,摸索新穎技術。設定出來的關鍵流程含有機具研發、糧食作物研發、經濟類的生產。細分產品層級,側重加工轉化。構建新穎機制,協同區段內的院校予以共同研發,調配農機必備的多樣資源。選出來的側重點涵蓋了水稻機械耕種、機械秸稈還田、烘干產糧地塊。設定跨區作業,跨區作業要延展原有的總規模。注重跨區指引,尤其注重機收。消解區域差異,縮減了不平衡。增加反哺力度,推進集約態勢下的跨區進展,構建更為優良的協助思路。
結束
農業持續進展,不可脫離綜合架構內的技術支撐。缺失了機械化,就很難吻合新時段的進展走向。可持續發展中,機械化顯出了不可替換的價值,起到關鍵指引。面對資源短缺、面臨劇烈競爭,應能變更偏舊思路,不可犧牲環境。調整固有的產業構架,提升總體范疇中的產業成效,配合重點突破。
參考文獻
[1]王術,劉一明.農業機械化與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關系實證分析[J].農機化研究,2015(04):1-6+31.
[2]武建設.論我國農業機械化的可持續發展[J].農業裝備技術,2015(01):9-12.
[3]張悅丹.農業機械化與可持續發展初探[J].農機使用與維修,2013(12):4-5.
[4]李育林.農業機械化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J].湖南農機,2011(01):7-8.
農業機械化發展論文范文二:農業機械化發展成因及促進對策
摘要:進一步優化政策提高經營者經濟效益。農機化服務社會效益明顯,但經濟效益達不到預期。主要原因是前期機具、設施投入資金多,農機投入回收周期長、投資回報率低。
關鍵詞:農業機械;發展成因
1赫山農業機械化發展成效
益陽市赫山區位于湘中偏北地區,轄12個鄉鎮、5個街道辦事處,總人口84.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58.2萬人,為勞動力轉移大區。耕地面積3.8萬hm2(57萬畝),常年水稻播種面積6.87萬hm2,連續多年列為全國產糧大縣(區),全區農業機械化得到長足發展。2014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00元。
(1)農業機械化水平不斷提升。至2014年末,全區農機裝備擁有量達到96.3萬kW/12.8萬臺套,水稻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達74.6%,超過全省平均水平9個百分點。水田機耕、水稻機收率兩項指標均達98%,水稻機插率達20%。農田植保、排灌,谷物運輸、初加工等機械化程度不斷提升。特別是水稻育插秧機械化和稻谷烘干機械化這兩個薄弱環節有大的突破,目前已累計推廣插秧機342臺、播種流水線47臺套、建設溫室育秧大棚330座12.5萬m2,建立示范基地13個。全區已累計推廣烘干機52臺,建立糧食烘干點27個,年烘干糧食能力達6萬t,占全區糧食總量的12%。農業機械化全面發展,有力回答了“誰來種田”的提問。
(2)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快速發展。2014年全區農機專業合作社總數達18家,10家合作社進入湖南省政府“千社”工程扶持項目,農機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3666.7hm2(5.5萬畝)。2015年全區新增農機專業合作社28家。農機專業合作社的快速發展,有力地推動了農業生產的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同時也探索了“怎樣種田”的問題。
(3)農機安全生產形勢持續向好。2012年成功創建國家“平安農機”示范區,衡龍橋、滄水鋪、龍光橋等5個鄉鎮成功創建省級“平安農機”示范鄉鎮。農機安全監管工作與農機技術服務相結合,開展“為民服務創先爭優”活動,連續12年全區未發生“較大”以上農機安全生產事故。
(4)農機生產經營產銷兩旺。全區農機生產經營企業在穩中有升的基礎上持續發展。2014年,全區18家農機生產企業,15款產品進入國家購置補貼范圍,實現年產銷4.8億元規模。56家農機銷售企業實現年銷售1.3億元。
2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成因
(1)農機法規為農機化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目前,國家和地方農機法規已基本形成體系:有《農業機械化促進法》、《道路交通安全法》、《農業法》等3部法律;有《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農業機械安全監督管理條例》等2部行政法規;有《湖南省農業機械管理條例》1部地方法規;有《聯合收割機跨區作業管理辦法》、《拖拉機駕駛培訓管理辦法》、《拖拉機駕駛證申領和使用規定)》、《拖拉機登記規定》、《聯合收割機及駕駛員安全監理規定》、《農業機械維修管理規定》、《農業機械產品修理更換、退貨責任規定》、《農業機械試驗鑒定辦法》、《農業機械實地安全檢驗辦法》、《農業機械事故處理辦法》、《湖南省農業機械安全監督管理辦法》等12部部省規章。農機管理法律法規的實施,為促進農機化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相關政策的實施推進了農機化的發展。從2004年開始,中央年年發出1號文件聚焦“三農”問題,多方位、深層次地出臺發展農機化的新思路、新舉措,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同年農機購置補貼政策開始落實,使先進適用的農業機械得以快速推廣,農機裝備結構顯著優化,達到了“農民得實惠、企業得效益、政府得民心”的目的。
(3)相關項目的實施為農機化注入了活力。農業部和省政府“水稻機插秧”等各種農機化項目的實施,快速提升了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服務的能力。湖南省政府還計劃用2年時間在全省扶持建設1000家農機專業合作社,帶動了民間資本向農機行業流入,引導農機合作社購置了農業生產各環節的農業機械,推動了農機社會化服務和農業規模經營,增強了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4)地方政府的行政推動給力農機化發展。就赫山而言,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農機化工作。全區將農機購置補貼、農機安全生產、水稻育插秧機械化技術推廣等3項農機工作,納入了區對鄉鎮的年度績效評估范圍。將水稻育插秧機械化技術推廣工作納入糧食生產工作進行部署。同時區財政安排了必要農機購置補貼累加及機插作業補貼等經費,足額落實農機合作社建設配套扶持資金。健全了區、鄉鎮兩級農機管理機構,全區上下形成合力發展農機化。
3農機化發展中的問題及對策
(1)保障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連續性。目前農機購置補貼實施還不夠科學,影響惠農強農政策拉動效應的最大化。一是部分機具及其補貼額度存在不穩定性。導致生產企業年初制定生產計劃時難以把握生產規模,經銷企業庫存商品時難以確定品目和儲量,購機農民難以確認擬購農機品牌。二是補貼操作啟動偏遲。歷年補貼操作啟動時間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導致農民春節過后的選機購機最宜時節。三是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薄弱環節機具補貼力度偏小。如插秧機,2014年補貼5萬元,2015年減少2萬元,不升反降;機插秧育秧盤,2014年有補貼,2015年沒補貼。因此,要確保國家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改變以往的“一年一政”。應確保補貼機具品目、補貼資金額度的穩定性,讓農民吃上“定心丸”。要加大對高速插秧機和糧食烘干機等大型機具的購置補貼力度,讓農機大戶和專業合作組織享受更多政策實惠。
(2)繼續推進“千社工程”建設。廣大農機大戶和農機專業合作組織強烈請求擴大合作社培建數量,延長培建時間,繼續推進農機合作社培建。目前“千社”工程培建時間過短、數量過少,不能滿足需求。如省政府在2014~2015年支持建設1000家合作社中,赫山2014年有10家獲批,2015年申報15家,但農民要求支持建設合作社的呼聲高漲。據測算,赫山需建農機專業合作社400多個,發展空間大。
(3)改善農機作業環境。多數農機大戶和合作社反映,難以連片集中流轉水田。所承包的水田當中,均多少存在“插花田”、“釘子田”,不利于機械化全程連續流水作業。同時農業基礎差,全區水田間的機耕道,基本上是20世紀60年代大興農田建設時的產物。近年農業綜合開發和國土整理項目,僅建有少量機耕道,其建設標準不高,難適應農機田間通過。田塊間通行能力差,溝壩間通過性差,坡道邊安全系數小,耽誤機械轉運時間,增加機械油耗,增加機械田間運行成本,嚴重影響農機安全通行及高效作業。建議:一是機耕道路建設歸口農機部門組織管理,整合國土整理、農業綜合開發等項目,加大專項資金投入,按鄉村公路建設管理模式,加速推進機耕道建設。二是采取有效措施促進耕地連片集中流轉,對“插花田”“、釘子田”可通過土地置換、代種代管、入股等多種方式解決。
(4)專項扶持農機維修網點建設。廣大農機手反映,農機購置售后“三包”服務基本上能依規開展。隨著農機具擁有量的增長,過“三包”期的農機具在春耕、雙搶、秋收等作業旺季,難于得到及時維修,嚴重影響農時和農機作業效率。農機手冷衛國曾訴苦:2015年春插期間,其2臺插秧機主軸斷裂,如要廠家換軸需要7天;為搶農時,他請專業技術人員維修,到長沙和南縣拆舊補新后才修好,也歷時3天。少數農機廠家不配備或限量配置維修配件、易損件,大型農機具維修的現狀是缺維修師傅、缺維修配件,加上農機維修季節性強、忙閑不勻,多數人不愿從事農機維修工作。因此,建議設立省級專項扶持計劃,按農機合作社培建的運作方法,從資金、技術等方面,扶持農機維修網點建設,完善農機維修服務網絡,解決農機維修難的問題。
(5)進一步暢通農機行業的融資渠道。農機生產企業多數為小型企業,自有資金不足,目前,技改資金只扶持大中型企業,沒有專項安排小型農機生產企業,農機生產企業難以通過融資實現升級轉型。同樣,農機大戶、農機合作組織不能利用農機具進行抵押從金融部門獲得貸款,并且農機行業貸款的利率高于電子等行業。進一步暢通農機行業的融資渠道:一是建議省級財政設立農機貸款貼息專項。對農機生產制造、銷售流通、作業服務等經營者提供限額貼息貸款。二是督促農機抵押貸款政策落地生根。形成多銀行承辦、多資產(補貼機具、生產廠房、經營場地)抵押的貸款通道。三是加大農機生產企業技改資金扶持力度。對中小型農機生產企業,安排適當的技術升級改造資金,幫助其轉型升級。
(6)加強基層農機隊伍建設。目前農機隊伍建設面臨的問題:農村綜合配套改革后,各鄉鎮只明確了1名農機專干,部分農機專干身兼多職,精力有限。隨著近年農機擁有量大幅增加,農機安全宣傳、監管、技術指導和服務、農機購置補貼實施操作等工作量急劇增加,鄉鎮農機管理人員力量跟不上。同時農機技術人員嚴重不足,包括專職農機操作手、農機維修技師和農機推廣技術人員等,現有人員年齡偏大,專業技術型不多,農機技術人員“青黃不接”。建議:一是在2015年年底完成鄉鎮撤并調整后,重新調整核定鄉鎮農機人員編制,確保小鄉鎮2人以上、大鄉鎮3人以上從事農機工作。二是督促貫徹落實《農業法》、《農業技術推廣法》等法律,落實農機培訓和農機推廣隊伍機構和人員經費。三是加大對農機人員培訓的支持力度。建議部省兩級單列農機培訓計劃,在每年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項目中,單獨明確農機行業培訓指標,對農機管理人員、鄉村農機操作人員和農機維修技術人員培訓,提供培訓項目經費支持。
(7)進一步優化政策提高經營者經濟效益。農機化服務社會效益明顯,但經濟效益達不到預期。主要原因是前期機具、設施投入資金多,農機投入回收周期長、投資回報率低。以高速插秧機為例,單臺價格在12萬~15萬元,國家購置補貼50%、但最高不超過5萬。若插秧機開展作業服務,只扣除直接成本油料費,3年內難以收回投資。建議進一步優化政策:一是對直接從事農機作業服務的給予“雙補貼”,即按作業服務面積給予作業服務補貼和作業燃油補貼。二是進一步提高農機購置補貼額度。三是適度降低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和適度提高糧食收購保護價。
參考文獻
1、試論農業機械自動化建設黃開軍;湖南農機2014-05-284
2、農業機械維修事故發生原因及對策辛俠;農技服務2014-03-204
農業機械化發展論文相關文章:
4.農業機械化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