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疾人職業指導論文
殘疾人職業指導論文
隨著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高等教育大眾化,殘疾人職業教育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殘疾人職業指導論文,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殘疾人職業指導論文篇一
殘疾人職業教育面臨的挑戰及對策
[摘 要]隨著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高等教育大眾化,殘疾人職業教育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主要表現在生源危機,競爭加劇;理念落后,模式單一;師資結構和教師職業能力不能滿足教學改革的需要;社會用人觀念和家長期望與學校人才培養脫節等幾個方面。因此,接受挑戰,走出困境,進行特色發展,質量取勝;提升層次,優化專業;校企合作,實現共贏;實驗實訓,務實致用;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適才適所,多元發展是最好的建議和對策。
[關鍵詞]殘疾人 職業教育 挑戰 對策
[中圖分類號] G7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3)09-0027-03
一、學校發展面臨的挑戰
(一)生源危機,競爭加劇
教育部統計資料表明,自2008年以來高校招生報名人數連續下降,高考“三放棄”現象,即放棄報名或考試、放棄志愿填報、放棄報到現象日趨普遍,生源下降的局面已是事實。殘疾人生源也是如此,除了受少子女化趨勢的影響外,優生優育和醫療水平的提高,使聾盲殘疾兒童出生率急劇減少,后天致殘的人數也明顯降低,這對以招收聾盲學生為主的殘疾人高等院校是嚴峻的生源挑戰。生源下降,但招收殘疾人的特教院校卻越來越多,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招收聾盲殘疾人高等院校如北京聯合大學等高等職業院校就已多達17所之多;再者是殘聯系統辦的特教中專與高等院校聯合舉辦殘疾人高等教育。除此之外,目前正在籌建特殊教育職業的學院也都在逐步興起。除了西部部分省份外,基本每個省都有高校招收殘疾學生,并且大部分院校都是全國招生。一方面是生源減少,一方面是越來越多的高校舉辦殘疾人高等教育,致使殘疾人高等教育生源產生危機,競爭加劇。
(二)理念落后,模式單一
孔子的教育具有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教學方法,務實致用的學習目標,愛學、樂學的學習態度,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思結合的學習方法等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實踐和效仿。而我們高校是培養什么人才呢?眾所觀之2012年湖南經視《鐘山說事》欄目播出的“高考天問”發人深省。正如一些專家學者提出:中國大學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是如何讓學生都學到真本事。我認為要讓我們的學生學到真本事,至少要進一步重新審視我們的人才培養理念、人才培養模式、人才培養路徑。不能把教育口號和教育理念混為一談,教育口號只有轉化為教育理念,才能變成教育教學改革的原動力,推動教育行為的改變。
(三)師資結構及教師職業能力不能滿足教學改革的需要
要想培養的學生具有良好的專業表現,必須要求教師具有較強的職業能力。目前我們的雙師型教師還稱不上真正意義上的雙師,上講臺能上課當教師,到工廠能做工當師傅,雙師型教師還停留在雙證的水平上。2013年1月筆者隨浙江省教育廳舉辦的“浙江高等職業教育赴臺師訓團”到臺灣學習考察,了解到臺灣大學的“雙師”是指兩個人,一個是學校的教師,一個是企業的能工巧匠或工程師,只有這樣,講授的課程才能既有理論體系又務實致用,貼近市場,貼近崗位,符合企業真正需要的人才。比如我院烹飪專業教師利用寒暑假到相關食品公司頂崗練習,不要工資,只是為了提高自己的實務經驗,提高自己的職業能力,得到了公司負責人的高度評價。這是專業教師努力提升自己職業能力的發展方向,相比一些教育主管部門舉辦的暑期教師培訓班效果顯然要好得多。如果我們的專業教師都能做到這一點,我們的教學質量會有大幅度地提升,我們的教學特色、專業特色會很快呈現。
(四)社會用人觀念和家長期望與學校人才培養脫節
中國青年報2012年6月18日報道:在部分大學,學生找不到工作就沒有資格參加論文答辯,創造性地把學生就業與畢業答辯硬生生地掛起鉤來,所以學生與空殼公司簽訂協議,或找個單位掛名就業等被就業現象比比皆是,就業率虛假統計問題嚴重。目前社會用工價值觀念發生了很大變化,社會福利企業大幅度減少,使用殘疾人都是在利用殘疾人就業政策,真正對殘疾人技能或其他才能有興趣的比例很小。家長對大學生就業的期望還停留在精英教育階段,認為大學生畢業就要當干部,當白領。影響就業的關鍵因素還是人才培養質量,而學校人才培養存在很大問題,理論灌輸為主的人才培養模式使學用合一連接不足。老師只教自己會的,不教企業需要的。教學設備跟不上市場變化,課程設置不能及時調整,老師不了解產業動態,授課內容相對空洞等。職業院校的課程要強調實用導向,要強調專題的制作能力,即學完某個課程模塊看看學生會做什么。我們可以用學生的專題制作或其他卓越表現取代課程,發揮學生優勢,挖掘學生潛能,使學校人才培養符合行業企業發展的需要。
二、殘疾人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
(一)特色發展,質量取勝
目前我們有不少高職院校為了降低辦學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去減少課時,使實驗實訓投入不足,畢業教學環節采取放羊式管理等等,教學質量很難保證。發展殘疾人高等教育首先要創新殘疾學生的需求,根據需求設置課程,不能簡單地模仿或借鑒普通高職院校,使一些專業名稱相同,但專業內涵可有很大的區別。要根據殘疾人的身心特征、認知水平、智力狀況來設置課程,建立課程體系。其次是創新市場空間。例如我院陶藝課程,將這一課程體系的所有本專業的授課教師形成一個團隊,共同開發一個課程體系,以形成過硬的質量、鮮明的特色,培養出來的學生具有陶藝方面的創意、創新和制作能力。經過市場的錘煉驗證,形成了全國聾生想學陶藝第一反應就會想到我院學習的局面。另外,學校發展不能齊頭并進,要重點突破,一年建好兩個項目,三年就是六個項目,六個項目就足以把學校打造成知名特教學院。
(二)提升層次,優化專業
從國內殘疾人高等教育發展的趨勢來看,殘疾人生源越來越少,新建殘疾人高等院校越來越多,原來只能上中職的殘疾學生,現在也可以上本科。殘疾人高等教育要想得到更快的發展,必須努力提升辦學層次和辦學水平,優化專業體系。優化專業必須和地區區域經濟社會特色相結合,比如麗水學院藝術系與麗水民間手工藝文化傳承有效結合,培育特色專業,開發特色課程,獲得了很好的辦學效果。優化專業必須考慮學校區域位置,充分利用地理位置優勢和資源優勢開發專業和課程。比如利用周圍高校人才優勢,周邊企業市場和人才優勢,打造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優化專業也必須和學校現有的師資結構和師資水平相結合,依靠外援畢竟是輔助力量,打鐵還須自身硬,要下決心培育自己的師資隊伍,特別是專業帶頭人或課程帶頭人。從形成特色課程入手逐步形成特色專業,最后形成特色學校。 (三)校企合作,實現共贏
最近幾年,教育部、教育廳出臺了一系列關于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文件,都明確指出校企合作是提高職業教育質量的主要舉措,采用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的方式與企業深度合作,讓企業參與學校的教學過程管理,讓企業專家,能工巧匠參與學校課程開發、教材編寫,學校教師與企業技術人員合作搞課題研究,實現企業與學校優勢互補。充分實現職業院校車間與教室的統一、學生與學徒的統一,教師與師傅的統一、作品與商品的統一。但如何實現合作共贏是大家要思考的問題。首先考慮:企業為什么與學校合作?主要有這幾個因素:響應國家號召,爭取政策支持;學校擁有高學位、高職稱的研發人才,彌補企業研發人才的不足;學校擁有精密先進的教學研究設備,彌補企業技術研發設備陳舊的不足;需要和學校合作才能傳承企業長期積累的實務經驗;與學校資源共享;學校擁有企業潛在的人力資源等。其次考慮:學校為什么與企業合作?企業能提供學生實習實訓場所;教師需要下企業鍛煉獲取教學需要的實務經驗;教學內容需要貼近企業實際,理論和實務相結合;教師需要研發題材,需要和企業技術人員一起搞橫向課題研究。第三要考慮:學校與企業如何合作?公共關系有兩個基本原則:投其所好原則、互惠互利原則。這是搞好公共關系的基礎,也是校企合作的基礎。只有知道對方為什么愿意與你合作,你才能找準合作的切入點,才能提高合作的效果。
(四)實驗實訓,務實致用
理論夠用為度,強化實驗實訓室,注重技能培養是職業院校的教學特色。而目前職業教育普遍存在教師職業能力不足,學生專業表現不佳,學用不能有效結合等問題。不管是職業教育還是特殊職業教育都必須引起重視,認真分析教育對象。職業院校的學生就是理論學習的弱者,中國是這樣,國外也是如此,動手操作能力才是他們的強項,學中做、做中學是職業院校最有效的人才培養模式。課程安排上理論學習與實踐一體化,專業階段性課程宜采用上下午交替進行,這樣老師教學積極性和學生學習積極性都很高,除了備課、上課、批改作業外基本上是在實訓室進行輔導或與學生一起勞動,一段實踐下來,老師也就能熟練地運用實訓設備且師生關系更加融洽,學習效果良好。所以,學校不管是實訓室建設還是校內實訓基地建設,都要以學生動手操作、實務能力訓練、專題或項目制作為出發點,科學設計,做好頂層設計,建章立制,規范實訓文本,提高實訓效果。
(五)有教無類,因材施教
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普及化,普通學生接受高等教育已經是非常容易的事情。殘疾人是弱勢群體,應該滿足他們的教育需求,提高他們融入社會、參與社會的能力。而目前接受殘疾人高等教育的學校是有限的,規模也是有限的,不同層次、不同智力狀況的學生在同一所學校或同一個班級學習,如果采用統一模式、統一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實施教學,肯定難以滿足殘疾學生的學習需求。所以,針對不同層次的殘疾學生要設計不同的人才培養方案,設置不同的課程體系,設計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來提高教育教學效果。除了采取小班化教學外,還要實施個別化教學,以滿足有特殊需求的殘疾學生的需要。采取靈活多變的教育教學方法調動各類殘疾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以提高學習效果,實現預定的培養目標。
(六)適才適所,多元發展
不同的殘疾學生,個性、興趣、學習能力、智力狀況等都有很大差異,他們除了自身的身體缺陷外,還蘊藏著很大的發展潛能。不同學生接受職業教育的目的是多元的,比如就業創業、專業發展、知識提升、求學深造、提高生活品質等等,所以要根據殘疾人的心志特征和多元需求,科學設計不同的人才培養模式,除了省教育主管部門提出的要探索3+2和五年一貫制等職業教育模式外,還要充分利用殘疾人高等教育的政策優勢,探索適合殘疾人職業教育的培養模式,使我們的教育更加適合殘疾人,從而凝練我們的辦學特色,提升辦學水平。之前某媒體報道美國一所學校,學生讀大學時不知讀什么專業,而是根據自己的個性、興趣選修學校設置的課程模塊。等學分修滿后,再到專業管理部門申請畢業的專業。這種辦學模式對殘疾人高等學校很有借鑒意義。不同基礎、不同興趣的學生有不同的發展方向,以適才適所、多元發展為導向設計培養模式和課程模塊,才能多方位滿足廣大殘疾學生學習需求,促進殘疾學生多元發展,健康發展。
[ 參 考 文 獻 ]
[1] 王明剛.以就業為導向的特殊職業教育發展目標與對策研究[J].職業教育研究,2011,(8).
[2] 袁以美.廣東省職業教育發展戰略研究[D].暨南大學,2005.
[3] 閆昕.從師生比看吉林省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情況[D].吉林農業大學,2008.
[4] 朱海燕.“全程式”教師職業技能培養模式的研究與探討[J].大學教育,2012.
[5] 韋世友.淺析當代大學生誠信現狀與對策[J].大學教育,2012.
點擊下頁還有更多>>>殘疾人職業指導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