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落實到實處
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落實到實處
在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上,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成為最強音。
黨的以來,以為的黨中央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局出發,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確立了新形勢下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戰略方向、重點領域、主攻目標,開辟了我們黨治國理政的新境界。“四個全面”是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理論指導和實踐指南。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以“四個全面”為指導, 堅持問題導向和效果導向,以真抓實干的精神,切實有效地解決人民群眾廣泛關心的重大現實問題,大力推動“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落到實處。
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目標,切實解決發展不全面、不平衡問題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黨的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報告明確提出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小康的意思是豐衣足食,包含“日子好過”、“殷實”、“比較寬裕”等含義。從這個意義上講,社會生產力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國家綜合國力特別是經濟實力的顯著增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本前提。因此,必須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力爭保持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同時,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任務相比,目前我們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發展“不全面”和“不平衡”,突出表現在城鄉差別大,農民收入水平低,山區貧困人口多,以及城市失業率偏高,貧富差距大。
就我省而言,雖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上走在全國前列,但依然存在著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發展不平衡問題,與中央提出的新要求和全省人民群眾的新期待還有一定的差距。必須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目標,主動適應發展“新常態”,在大力發展生產力的同時,更加注重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環境全面協調發展,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尤其要進一步縮小城鄉、區域等各方面發展上的差距,著力解決貧困地區、貧困人口的民生問題,建設一個惠及全體人民的全面小康社會。
以全面深化改革為突破口,大力破除阻礙改革的思想壁壘和利益藩籬,確保重大改革措施落到實處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迫切要求全面深化改革。現階段我國發展正面臨著一系列突出矛盾和問題,如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科技創新能力不強問題,產業結構不合理問題,資源環境約束加劇問題,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問題,社會矛盾多發易發問題,一些領域道德失范、誠信缺失問題,等等。只有全面深化改革,進一步解放思想,增強社會活力,才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動力和活力。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并對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社會體制改革、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和黨的建設制度改革進行了全面部署。當前,我國已進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堅時期,經濟、教育、醫療、養老、就業等諸多領域涉及的利益格局十分復雜,牽一發而動全身,越來越需要從制度上進行頂層設計和綜合配套。必須進一步堅定改革的信心和決心,積極承擔改革的責任,勇挑改革的重擔,凝心聚力,銳意進取,堅決排除和克服改革道路上的各種障礙和困難,以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為突破口,在牽一發動全身的關鍵點上集中發力,切實保障各項重大改革措施落到實處,從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全面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落實好全面依法治國的戰略部署,形成“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法治環境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同時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原則、任務、布局進行了全面部署。誠如同志指出:“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于實施。‘天下之事,不難于立法,而難于法之必行。’如果有了法律而不實施、束之高閣,或者實施不力、做表面文章,那制定再多法律也無濟于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點應該是保證法律嚴格實施,做到‘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
必須從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高度出發,認真落實全面依法治國的戰略方針。要積極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在全社會普遍開展憲法教育,弘揚法治精神,樹立國家憲法的絕對權威,切實保障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要把公正、公平、公開原則貫穿于立法全過程,堅持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用法治守護公平正義的核心價值,讓廣大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公平正義就在自己身邊。各級黨委政府特別是領導干部要成為法治建設的引領者和示范者,自覺增強法治思維,依法決策、依規施政,著力營造法治環境,開創全面依法治國新局面。
全面推進從嚴治黨,切實扎牢制度籬笆,推進黨的建設規范化、制度化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離不開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其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黨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保障和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基本權利和利益。全面從嚴治黨、保持黨的先進性,既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內在要求,也是我們黨加強自身建設的一個基本任務。
我們黨執掌全國政權已經60多年,尤其在對外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黨所處的社會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黨的自身狀況也發生了很大變化。新的形勢對加強黨的自身建設、全面從嚴治黨提出了更為繁重、更為緊迫的任務。當前我國發展面臨著三個重要關口:政治體制到了亟須改革的關口;兩極分化到了亟須解決的關口;反腐困境到了亟須突破的關口。黨要領導人民突破這三大關口,必須加強黨的作風建設、全面推進從嚴治黨。
從現實看,要全面從嚴治黨,關鍵是要對黨的權力結構進行合理的制度安排,真正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無數事實表明,權力如果缺乏有效的約束和監督,就會失控,就會產生權力濫用和以權謀私;而一旦權力被濫用,公共秩序就會遭到破壞,社會公平正義就會遭到踐踏。必須建立科學的權力結構,對權力進行合理的分解和及時、有效的監督,以防止腐敗,及時發現并糾正錯誤。必須堅持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相結合的原則,按照“三嚴三實”的要求,嚴格執行中央八項規定,反腐倡廉,防止“四風”問題反彈回潮。必須有效提升作風建設的制度化、科學化水平,使廣大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真正做到深入實際、體察民情、尊重民意、依法行政,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