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級上冊地理電子課本
地理是一門研究地球表面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及其相互關系的學科,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一些八年級上冊地理電子課本,僅供參考。
八年級上冊地理電子課本
完整版請移至官方“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查看下載
八年級上冊地理重要知識點
第一章遼闊的疆域
1、從東西半球看,中國位于東半球,從南北半球看,位于北半球。
2、從大洲大洋位置看,中國位于亞洲東部,太平洋的西岸。
3、從緯度位置看,大部分位于屬于中緯度地區,屬于北溫帶,南部少部分位于熱帶,沒有寒帶。
4、我國陸地領土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僅次于俄羅斯和加拿大
5、我國陸上國界線長達20000多千米,相鄰的國家有14個,(東朝鮮、北蒙古,東北、西北俄羅斯,西部哈、吉、塔、阿、巴,西南印度、尼、不,南部越、老、緬、)。
6、我國大陸海岸線長18000多千米,與我國隔海相望的國家有6個,分別是日本、韓國、菲律賓、文萊、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
7、我國管轄的海域面積是300萬平方千米,我國瀕臨的海洋從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黃海、東海、南海。我國的兩個內海是渤海和瓊州海峽。
8、我國領土四至:最北是黑龍江漠河以北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上(53°N多),最南是南沙群島曾母暗沙(4°N附近);(南北緯度相差近50°,距離相離5500千米,因而產生了季節差異);
最東是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交匯處(135°E多),最西是新疆的帕米爾高原(73°E附近)
(東西經度相差60度,距離相距5000千米,因而產生了時差);
9、渤海有我國最大的鹽場長蘆鹽場,東海有我國最大的漁場舟山漁場。
10、全國的行政區域,基本分為省、縣、鄉三級。郵政編碼210001,21表示省,00表示縣,01表投遞地段的代碼。
11、我國共有34個省級行政區域,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
12、我國人口特點是人口基數大,增長快。
13、我國人口分布特點是以黑河(黑龍江)——騰沖(云南)為界,東多西少,分布不均。
14、為了使人口數量的增長,同社會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條件相適應,20世紀70年代我國政府把實行計劃生育作為一項基本國策。
15、我國人口最多的河南省,人口密度最大的是江蘇省。面積最大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16、在我國各民族中,漢族人口最多,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壯族。超過500萬的少數民族有壯族,滿族,回族,苗族,維吾爾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共9個。
17、漢族的分布遍布全國各地,以東部和中部最為集中,少數民族的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東北地區。分布最廣的少數民族是回族,分布最廣的民族是漢族,分布少數民族數量最多的省份是云南省。
18各民放分布具有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
20、我國在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建立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民族鄉等。我國的民族政策是各民族不論大小,一律平等。
第二章中國的自然環境
21、我國西部地形多以山地、高原、盆地為主,東部則以平原和丘陵為主,地勢的特征: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
22、第一階梯青藏高原雄居西南,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號稱世界屋脊。第一、二階梯的分界線是昆侖山、祁連山、橫斷山,第二、三階梯的分界線是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23、我國的地形特點是:地形復雜多樣、山區面積廣大。四大高原是黃土高原(千溝萬壑)、內蒙古高原(地面平坦,一望無垠)、青藏高原(冰川廣布)、云貴高原(崎嶇不平,石灰巖分布),四大盆地是四川盆地、柴達木盆地(海拔最高)、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緯度最高),三大平原是東北平原(面積最大)、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
24、山區包括山地、崎嶇的高原和丘陵,約占全國陸地面積的2/3。山區常見的自然災害是崩塌、滑坡、泥石流。開以利用山區和時候,要特別注意生態環境建設。
25、冬季,我國南北氣溫差別很大;夏季,除青藏高原外,全國大多數地方普遍高溫。我國冬季南北溫差大的原因:主要受緯度位置的影響,其次是冬季風的影響。1月0℃等溫線大致沿秦嶺——淮河一線分布,該線以北低于0℃,有冰期;該線以南高于0℃,無冰期。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龍江漠河,夏季最熱的是新疆吐魯番;夏季氣溫最低的地方是青藏高原。號稱我國“三大火爐”的是重慶、武漢、南京。
26、劃分溫度帶主要指標是活動積溫。我國從北到南劃分為5個溫度帶是寒溫帶、中溫帶、暖溫帶、亞熱帶、熱帶。還有一個地高天寒、面積廣大的高原氣候區。南京位于亞熱帶,北京位于暖溫帶。
27、我國年降水量分布的總趨勢是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我國降水最多的地方是臺灣的火燒寮,降水最少的地方是吐魯番盆地的托克遜。
28、一個地方的降水量和蒸發量對比關系,反映該地氣候的濕潤程度,也是干濕地區的劃分依據。我國四個干濕潤是濕潤地區、半濕潤地區、半干旱地區、干旱地區。南京位于濕潤地區,北京位于半濕潤地區。不同干濕地區植被景觀也存在差異,自東向西依次為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
29、我國氣候特點:季風氣候顯著,氣候復雜多樣。季風氣候的最大優點雨熱同期,是但它會帶來一些災害性天氣如寒潮、水旱災害、臺風等。
30、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分界線是:(400mm等降水量線)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
31、外流河:以降水補給,汛期主要出現在夏天。秦嶺—淮河以北河流有冰期,流量小,汛期短,部分河流含沙量相對較大;秦嶺—淮河以南的河流無冰期,流量大,汛期長。外流河的汛期長短受降水影響。汛期最長的河流珠江,水量最大的河流是長江。
32、內流河:以高山冰雪融水補給,汛期出現在夏季,流量較小,多為季節性河流,汛期長短受溫度影響。塔里木河是最大的內流河。
33、流入印度洋的河流:雅魯藏布江、怒江、瀾滄江;流入北冰洋的河流:額爾齊斯河。
34、內外流區分界線:大致相當于400mm等降水量線。內流湖基本上是咸水湖,如青海湖;外流湖都是淡水湖,如鄱陽湖、洞庭湖、太湖等。最大湖泊為青海湖(咸水),最大淡水湖鄱陽湖。
35、黃河發源地巴顏喀拉山,位于青海省境內,自西向東流經了九個省級行政區,在山東省注入渤海。具有“塞上江南”美稱的是寧夏平原。黃河上中游的分界是:內蒙古的河口,中下游的分界是:河南的孟津。黃河下游河床逐漸抬高,成為“地上河”。黃河在流經中游河段后,產生的泥沙最多,原因是流經水土流失嚴重的黃土高原。要想根治黃河,最主要的是是防止中游水土流失,因此,治黃的根本是加強中游的水土保持工作。
36、長江發源于唐古拉山山脈,位于青海省內,自西向東經過了11個省級行政區,在上海市注入東海,它是我國長度最長、水量最大、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有“水能寶庫”和“黃金水道”之稱。長江上游中游的分界點是:湖北的宜昌,中游和下游的分界點是:江西的湖口。長江水能資源主要集中在上中游河段。宜賓以下四季都能通航。有“九曲回腸”之稱的是荊江,本河段的治理措施是裁彎取直。威脅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洪水的三個主要來源是:宜昌以上的干支流,洞庭湖和鄱陽湖兩大水系,北面的漢江。
37、從以下方面掌握黃河、長江這兩條河流,知識點要落實到圖上:發源地、源頭、注入海洋、上中下游的劃分、流經省區、流經地形區、主要支流、主要水利樞紐、沿線主要城市等。
第三章中國的自然資源
38、可以在較短時間內更新、再生,或者能夠循環使用的自然資源屬可再生資源(土地、森林、水、水能等);用一些就少一些的自然資源屬非可再生資源(礦產資源等)。對于可再生資源,如果利用合理,并注意保護和培育,便能實現永續利用;對于非可再生資源,我們應該十分珍惜和節約使用。
39、我國自然資源的基本國情是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我國自然資源的特點是總量豐富,人均不足。
40、根據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的狀況把土地資源分為:耕地、林地、草地、建設用地。耕地、林地、草地為農業用地。建設用地為非農業用地。
41、我國人均土地資源占有量小,且各類土地資源所占的比例不盡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少、難利用土地多,后備土地資源不足,人與耕地的矛盾尤為突出。(人均耕地是世界平均的1/3)
42、我國土地資源分布不均,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氣候濕潤的東部季風區,耕地主要分布在東部平原及低緩的丘陵地區,林地主要分布在山地;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內陸地區。水土資源的地區分配不均表現為:北方地多水少,南方水多地少。
43、土地資源的人為破壞現象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亂占耕地。
44、土地資源的一項基本國策是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
45、地球上的水,海洋水占97%,淡水資源占2.5%。地球上的淡水資源,絕大多數為兩極和高山的冰川,其余大部分為深層地下水共占98%。目前人類利用的淡水資源主要是江河湖泊和淺層地下水只占淡水資源總量的0.3%
46、我國水資源總量少于巴西、俄羅斯、加拿大、美國和印度尼西亞,位于世界第6位,若按人均計算,則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總量豐富,人均較少)
47、受季風氣候影響,我國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從時間分配看,夏季降水集中,冬春季降水少。有效調控徑流和水量的季節變化的措施興修水庫,如三峽工程和小浪底水利樞紐的建設。從空間分布看,我國水資源南豐北缺,特別華北和西北地區缺水最為嚴重;北方地多水少,水、土資源配合不合理,進一步加劇了北方的缺水狀況。解決水資源地區分布不均的有效辦法之一是跨流域調水。南水北調工程就是把長江水系水調到缺水嚴重的華北、西北地區。
48、解決我國缺水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是: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針對我國水資源嚴重緊缺的問題,節約用水尤為重要。
49、水資源短缺的原因:自然原因:①可利用淡水資源有限;②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勻;人為原因:①人口的增長、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淡水資源的需求與日俱增;②水污染;③水浪費;④水資源利用率低。
50、解決水資源不足的主要措施有:跨流域調水(解決空間分布不均);興修水庫、水利工程(解決時間分布不均);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防治水污染。
第四章中國的經濟發展
51、交通運輸被比喻為經濟發展的“先行官”;
52、現代交通運輸方式:
運輸方式優點缺點
鐵路運輸量大,運費較低,速度較快投資多,建設周期長,短途運輸成本高
公路速度較快,機動靈活,裝卸方便運輸量小,運費較高
水路運量大,運費低,投資少速度較慢,受自然條件限制較大
航空速度快,效率高,最快捷運輸量小,運費高,受天氣影響較大
管道運量大,損耗小,連續性強需鋪設專門管道,投資大,靈活性差
最重要的交通運輸方式是鐵路,最靈活、從“門口到門口”的交通運輸方式是公路,運具和線路合二為一、運送液體和氣體的運輸方式是管道。
53、交通運輸網:鐵路線、公路線、航線以及航空線是我國經濟發展的“生命線”。分布特點:東部密度大,西部密度小。
54、我國主要鐵路干線及起止點,能在圖上定位。
走向干線名稱起止點備注
南北
(五縱)京滬線北京——上海通過南京
京九線北京——香港九龍經過一個省會城市南昌
京哈—京廣線北京—哈爾濱,北京—廣州經過省會最多、南北最長
焦柳線焦作—柳州未穿過省級行政中心
寶成—成昆線寶雞—成都—昆明
東西
(三橫)京包—包蘭線北京—包頭—蘭州
隴海—蘭新線(東西最長干線)連云港—蘭州—烏魯木齊第二亞歐大陸橋東部分
滬杭—浙贛—湘黔—貴昆線上海—杭州—株洲—貴陽—昆明
其他青藏線(2006年開通,
需克服三大難題:多年凍土、高寒缺氧、生態環境脆弱)西寧—格爾木—拉薩
(結束了西藏(省區)沒有鐵路線的歷史)工程量最大、施工難度最難海拔最高、線路最高的高原鐵路
55、鐵路樞紐:北京、鄭州、徐州、株洲、蘭州、成都等樞紐城市各位于哪些鐵路的交會處:
鐵路樞紐所屬省市經過該樞紐的鐵路干線
北京北京市京滬線、京九線、京廣線、京哈線、京包線
鄭州河南省京廣線、隴海線
徐州江蘇省京滬線、隴海線
株洲湖南省京廣線、浙贛線、湘黔線
蘭州甘肅省隴海線、蘭新線、包蘭線
成都四川省寶成線、成昆線
56、合理運輸方式的選擇:貴重或急需的貨物而數量又不大的,多由航空運輸。短途容易死亡或變質的貨物,多采用公路運輸。大宗笨重的貨物、遠距離運輸,一般選擇鐵路或水路運輸。天然氣,石油的氣體和液體的長距離運輸,一般選擇管道運輸。
57、農業是支撐國民經濟建設與發展的基礎產業。我國農業的地區差異:
①東西差異:——受地形、氣候、土壤、人口分布、開發歷史等因素影響。
農業部門農業分布地區
東部地區種植業主要分布在東部濕潤和半濕潤的平原地區。
林業集中在三大林區:即天然林區東北林區、西南林區,人工林區東南林區。
漁業東部沿海是我國海洋捕撈和海洋養殖基地;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淡水漁業最發達
分界線:大致與400mm年降水量線一致
西部地區以牧
為主四大牧區:新疆、青海、西藏、內蒙古。
種植業:只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綠洲。
②南北差異:——主要影響因素是:氣候條件的差異。
耕地類型作物熟制
(一年幾熟)主要農作物
糧食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棉區主要水果
北方地區旱地東北:一年一熟
華北:兩年三熟或一年兩熟小麥大豆(東北)
花生(黃淮)甜菜黃河流域溫帶水果
分界秦嶺——淮河一線
南方地區水田長江:一年兩熟
珠江:一年三熟水稻油菜(長江)甘蔗長江亞熱帶、
熱帶
58、發展農業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則:
發展農業一方面要考慮自然條件的差異,另一方面農業生產還受當地社會經濟條件的制約。
①影響農業的自然條件:
氣候降水較少,草原廣闊→→“宜牧則牧”
地形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豐富→→“宜糧則糧”
土壤氣候濕潤,河湖較多→→“宜漁則漁”
水源地形陡峭,水土易流失→→“宜林則林”
②影響農業的社會經濟條件:市場需求量、交通、農業技術裝備、農民文化技術水平等。
59、我國農業面臨的挑戰:人口增加、耕地不斷減少、水土流失、自然災害、環境污染、科技含量低、農業結構不合理等。解決對策:計劃生育、開展水土保持工作、科技興農、建立穩定的商品糧基地、調整農業結構、發展優質、高產、高效農業。
60、工業的概念、分類、地位:
(1)概念:是從自然界取得自然資源,以及對原材料進行加工、再加工的過程。
(2)分類:輕工業:以提供生活資料為主的工業部門。
重工業:以提供生產資料為主的工業部門。
(3)地位: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國家財政的主要來源,也是國家經濟自主、政治獨立、國防現代化的根本保證。
61、工業的空間分布特點:
(1)沿鐵路分布:如京廣、京滬、哈大等鐵路沿線。
(2)沿江、河分布:如黃河流域是我國能源開發的重要工業帶;
(3)長江沿線形成以上海、南京、武漢、重慶等為中心的沿江經濟發達地帶。
(4)沿海分布:四大工業基地、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等,是我國經濟核心區。
62、四大工業基地發展的有利條件及特點:
工業基地發展條件特點主要工業部門工業中心
遼中南豐富的煤鐵石油等資源,便利的海陸交通我國著名的重
工業基地煤炭、鋼鐵、機械、石油化工沈陽、鞍山、本溪、大連
京津唐豐富的煤鐵石油海鹽等資源,便利的交通,高等院校集中,科技力量雄厚北方最大的綜合性__工業基地鋼鐵、機械、化學、紡織北京、天津、唐山
滬寧杭廣闊的市場,便利的交通,工業基礎好,資金、技術力量雄厚全國最大的_綜合性工業基地電子電器、化學、機械、紡織上海、南京、杭州
珠江三角洲靠近港澳、東南亞、多僑鄉,便于引進外資;以輕工業為主的綜合性工業基地電子電器、制糖、紡織廣州、深圳、珠海
【小結】:分析工業發展條件時需考慮的因素有:
①資源條件
影響工業分布的主要因素
②交通條件
③市場條件有時還考慮其他條件:如資金、技術、工業基礎等。
上海發展鋼鐵工業的有利條件:交通發達、港口便利;消費市場廣闊,需求量大。
63、高新技術產業:
(1)高新技術產業是建立在新的科學技術基礎上的新興產業。
我國最早建立的高新技術開發試驗區是北京的中關村。
高新技術產業是以電子和信息類產業為“龍頭”的產業,產品科技含量很高。
(2)高新技術產業主要特點:①從業人員中,科技人員所占的比重大。②銷售收入中,用于研究和開發的費用比例大。③產品更新換代快。
(3)發展特點:起步較晚,但發展迅猛。
(4)分布特點:我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多依附于大城市,呈現出“大分散、小集中”的特點。
初二地理學習方法
一、制定合理的計劃
二、科學預習
科學預習就是要在鞏固舊有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新,發現疑問,以做到心中有數,為進行新一輪的學習而進行準備,預習的最大好處是有助于形成學習的良性循環。預習使變得積極主動,只有站在主動進攻位置上的人才容易打勝仗。可見,只要抓住了預習,就抓住了提高成績的關鍵。
(1)、要認真讀書。先將教材粗讀一遍,領會基本大意,然后再反復細讀。細讀時,可用彩筆在課本上初步勾劃出重點、難點、疑難問題。
(2)、要認真思考。預習時要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及有關參考材料,進行積極的思考,多問幾個為什么,弄清舊知識的內在聯系。
(3)、要虛心請教。在預改頭換面過程中,有些問題雖經過立的思考(包括查),但仍得不到解決,可與同學討論,必要時要向、或其他人請教,盡量將總是解決在課前,以便課上集中精力思考些新問題。
(4)、要適當地做些習題。
(5)、要認真做好筆記。寫預習筆記是預習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我們一定要引起重視。具體來說,預習筆記主要包括五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每一課中的重點結構或提綱、摘要;二是每一課中秘括的幾個緊密聯系的主要問題;三是尚未解決的`疑難問題;四是所查資料中有關內容的摘抄,并注明出處;五是主要心得體會。當然,這五個方面不一定每次筆記都記全,要從實際出發,根據知識的難易程度靈活處理。
三、專心
聽課對學生來說,其基本任務是在的指導下學習知識,發展,提高。無數事實表明,在階段,學生的大部分知識和都是在學習到和培養起來的。因此,我們要想提高,就必須認真對待上課并學會如何聽課。學習的方法和技巧:
1.集中注意,專心聽講。
2、積極思考,努力把握獲取知識的主動權。
3、要理清教師的講課思路,抓住學科特點和教師的講課特點來學。
把握住各個學科的不同特點和每個教師的教學風格,才能有的放矢,才能于重點處下功夫,從而取得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4、不鉆牛角尖,做好課堂筆記,爭取當堂掌握所學內容。
堅持做課堂筆記,可以促使我們思想集中,及時記下老師講課的要點,重點和難點,便于課后查閱、和鞏固;同時,由于聽課做筆記需要眼、耳、手、腦并用,因此可使接受多種感官的綜合刺激,從而加深對老師講授內容的理解,掌握和。那么,怎樣才能做好課堂筆記呢?
第一,做筆記時要記下老師的方法、過程和結果,以便課后復習和指導作業。
第二,筆記要盡量完整而簡潔。重點、難點、疑點要記全,記錄最好能用自己的話或“關鍵詞“概括老師講授內容。這樣可迫使自己集中精力,邊聽邊積極思考,抓住重點,重新歸納,既省時,又省力,還能提高聽課效果。另外,對尚未完全理解的內容,最好也可簡要地記下來并加上記號或批注,以便課后復習時予以解決。
第三,筆記不要寫得太密 初中歷史,要留有空白,以便課后補充和修正。
四、學會自己留作業
五、及時復習
及時復習的程序:(一)、嘗試回憶。(二)、閱讀教科書。(三)、整理課堂筆記(四)、看參考書。
八年級地理復習計劃
第一階段
依據“新課標”和“探究”回扣教材,全面復習,夯實基礎,要注意前后知識的聯系,也要抓好全體學生,不能只抓少數尖子生而忽視學困生,以免影響學科的整體成績。在這個階段,我們對學生提出的口號是“以課標為綱,以教材為本。明知識要點,抱地圖打滾。
第二階段
重點教給學生利用基礎知識去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尤其是要會分析當今社會的一些熱點問題,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實際問題。這階段安排了以下兩個環節:
1、梳理體系環節。打破幾冊課本之間、單元與單元之間、課與課之間的界限,以地圖為中心,整合相關地理知識,形成知識的系統化,從而幫助學生形成空間觀念、提高空間思維能力(地理思維能力),也便于學生形成知識專題。
2、講練結合環節。主要分各種題型的講練(讀圖、填圖、繪圖訓練,材料分析題訓練,開放性題目訓練),各種專題的講練(精選部分中考試題,組成幾套專題練習)。通過講練,幫助學生總結和歸納有規律性的知識,教給學生解題思路和方法。學習解決某一類問題切入點的方法、規范表達的方法、分析地圖的方法及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同時布置量小而精的作業(對練習要精選,注意練習的基礎性、代表性、典型性,以基礎題為主,適當綜合、適當提高。堅決舍棄“繁、難、偏、舊的題目”)幫助學生理解、鞏固、掌握和應用所學知識,并從中發現不足和漏洞,及時調整教學,補缺補漏。通過這個環節的復習,讓絕大多數學生基本做到熟悉課本知識點,掌握應考方法,能夠舉一反三。力爭在全縣第二輪水平測試中,學生總體水平有長足進步。
第三階段
對學生進行綜合訓練和忠孝模擬訓練,全面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
(一)是試題的選擇要符合思路。從題量、題目組成、到考查的知識、技能、方法及能力等各方面都要符合中考要求,尤其要符合新課改理念。
(二)是試題不易過難,重點訓練學生的心理素質,應考心理,讓學生樹立起自信心。
(三)是指導答題技巧。
(四)是指導學生解決由于粗心大意導致失分的方法。
(五)是及時激勵學習進步、解題方法巧妙的學生,尤其是對進步較大的后進生更要大加鼓勵。
采取的措施:
1、全面復習,堅定不移地抓好基礎知識的教學。知識點要砸牢,并且要注意前后知識的聯系。靈活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解答。此類題雖難度不大,但是情景性強,涉及面廣。
2、認真研究中考試題,把握命題脈博。
(1)認真研究近三年中考試題,把握好知識的難度和強度,以及命題的思路和方向,采取有針對性的復習。
(2)認真分析試題結構,加強對選擇題、綜合題專項訓練。
(3)注意抓好區域地理重點知識的復習,將中考熱點問題融入其中。如最新科技發展、時事新聞等,注意觀察生活,聯系實際。如環境污染問題、水資源問題、能源問題等。
3、要用科學合理的方法進行復習,提高復習效率。
初中地理內容多、時間緊、學習壓力大,如能花較少的時間達到最佳的復習效果顯得尤其重要,為此用“聯系法”來復習,往往效果不錯。
(1)圖文聯系。地圖是地理的第二語言,經常把圖文聯系起來,化抽象為直觀,有助于形象記憶,同時還培養了讀圖能力和表達能力。
(2)時空聯系。地理分布具有時空性。如:我國水資源的時空分布規律與南水北調工程的聯系等。
(3)因果聯系。地理現象和地理成因密不可分,聯系起來有助于理解記憶。
(4)知識和實際聯系。聯系生產生活,關注社會熱點,學以致用才有樂趣,知識得到驗證才不會遺忘。
(5)共性和個性的相聯系。地理環境具有整體性和地區差異性。復習區域地理,把區域共性和個性對比聯系起來,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通過這種方法來復習,不僅有助于牢固掌握基本知識,對中學地理能夠融合貫通,而且防止了單純機械記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會有很大的提高。
4、培育學生良好的答題習慣。答題詞時時間分配要合理,注意審清題意,盡量使用地理專業術語。
5、加強集體備課,努力提高復習課教學效率。
6、關注社會熱點問題近年中考題特別關注環保、能源、可持續發展、高科技、國內外時政大事等社會熱點問題。此類題不僅能較好地考查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極大地促使學生關注社會熱點問題、關注國家、人類和世界的命運,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民族自豪感,是中考命題的焦點。
復習要求
(1)注重基礎知識,提高讀圖能力
在復習過程中,要將地理知識系統化,注重地理知識之間的相關性,以教材為依據,以中考贏分練為指導。把握好地理知識,地理要素之間的聯系。并特別注意學生讀圖能力的訓練
地圖是地理學習的重要載體,是地理學習的重要工具。學生讀圖能力的好壞,直接關系到考試成績。因而在復習中應特別注重學生讀圖能力的提高,做到圖文順利轉換,做到心中有圖,腦中有圖。
(2)注重考試能力的培養
在復習過程中,要應對考試題型的變化,經常給學生變換題型,將十分有利學生應對能力的提高。同時,要要求學生注意答題的規范性,讓學生注意在答題過程中語言的準確性。并引導學生在考試過程中養成檢查的好習慣。爭取多拿分,少丟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