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久久久久aaaa,色综合久久成人综合网,日本少妇被爽到高潮无码,特黄熟妇丰满人妻无码

學習啦 > 學習方法 > 高中學習方法 > 高一學習方法 > 高一歷史 >

高一歷史必修一必背知識點

時間: 淑娟20 分享

高一歷史怎么學?可以先將課本上的歷史事件大概了解,然后再去被整個過程以及時間等等,在記憶的時候可以整理出一條比較明顯的思路,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高一歷史必修一,接下來隨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高一歷史必修一(一)

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

一.新中國的外交

新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

1953年中國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準則。

1954年,中國以五大國之一地位出席了日內瓦會議。

1955年,中國參加了亞非國家萬隆會議。

二.外交新局面

1971年中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席位.

1972年,尼克松總統訪問中國。雙方在上海簽署《中美聯合公報》,闡述了臺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和只有一個中國的原則。這樣,中美兩國結束了二十多年的對抗,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

1979年,中美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第八單元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1947年,美國總統杜魯門在國會發表演說,提出“遏制共產主義”主張,后來被稱為“杜魯門主義”。

“冷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采取除武裝進攻之外的一切敵對行動,稱為“冷戰”。

“冷戰”的主要表現:

(1)“杜魯門主義”——標志美蘇“冷戰”的開始。

(2)“馬歇爾計劃”是遏制共產主義,穩定資本主義的重要政策。

(3)1949年,美、英、法等國在華盛頓簽訂了《北大西洋公約》,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簡稱“北約”。1955年,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組成華沙條約組織,簡稱“華約”。歐洲出現了北約和華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對峙的局面,美蘇兩極格局形成。

1949年,在美蘇的主宰下,德國被_為東德、西德兩個國家。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1961年,美國發動越南戰爭。1973年美軍從越南撤軍。

蘇_領袖戈爾巴喬夫以“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取代科學社會主義,使蘇聯改革走入了誤區。

1989年,東歐國家發生劇變。

1991年,蘇聯解體,兩極格局也隨之瓦解。

1967年,歐洲共同體成立。1993年,歐洲聯盟正式成立。

世界格局呈現出“一超多強”的局面,多極化趨勢進一步發展。

高一歷史必修一(二)

古代中國的農業經濟

一、古代中國農業主要耕作方式的變革

1、原始農業的產生:“刀耕火種”、“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國農業進入了“耜耕”或“石器鋤耕”時代

3、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牛耕,中國古代農業的傳統耕作方式形成。

漢代牛耕逐漸普及全國。東漢時出現了一牛挽犁代替耦犁,這種耕作方式便于牛耕普及。

二、了解古代中國的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以小農戶個體經營為主的農業經營方式,是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三、古代水利建設概況

1、夏商周:農田水利有較大發展。

2、春秋戰國:戰國時秦國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鄭國在秦國修的鄭國渠。

都江堰

3、秦:靈渠

4、兩漢:西漢漢武帝親到黃河工地命文武百官背土,東漢王景治黃河才基本解除了黃河水患。

5、隋煬帝:開通了大運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長的運河。

6、唐朝:設專職官員管理水利事業,各地興修了不少水利工程,還創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車。

高一歷史必修一(三)

【第1課】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從禪讓到王位世襲

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我國開始有了早期國家政治制度。禹死后,其子啟即位,原始社會的禪讓制被王位世襲制所取代。

2.王權具有神秘色彩

統治者把自己的行為說成是天的意志,國家大事通過占卜方式來決定。

3.初步建立從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中央設相、卿士等,地方設侯、伯。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1.等級森嚴的分封制

(1)目的:

拱衛周王室,進行有效統治,鞏固奴隸制國家政權(“封建親戚,以藩屏周”)。

(2)內容:

①分封對象——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授于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讓他們建立諸侯國,拱衛王室。

②被封諸侯的義務——要服從周王的命令、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朝覲述職。

③被封諸侯的權利——職位世襲、對卿大夫再分封、設置官員、建立武裝、征派賦役。

(3)作用:

①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

②開發邊遠地區,擴大了統治區域;

③形成對周王室眾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

④周成為一個延續數百年的強國;

⑤西周貴族集團形成了森嚴的等級序列,周天子具有,國家政權趨向嚴密。

(4)局限:

受封諸侯在各自領地內享有相當大的獨立性,為王權衰落和諸侯割據埋下隱患。

(5)瓦解:

西周后期,王權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壞(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經濟生產方式的產生,這一生產方式使諸侯勢力日益壯大)。

戰國時諸侯國變法廢分封、行縣制。秦統一后在全國范圍內建立郡縣制,分封制瓦解。

2.血緣關系維系的宗法制

(1)定義:

用父系血緣關系的親疏來維系政治等級、鞏固國家統治的政治制度。(用規定宗族內嫡庶系統的辦法,來確立和鞏固父系家長在本宗族內的地位,以保證王權的穩定。)

(2)目的:

加強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

(3)內容:

繼承制;確立嚴格的大宗、小宗體系;家國政治

(4)影響:

①形成了等級森嚴的政治制度,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也有利于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②宗法關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把“國”與“家”密切的結合在一起。

(5)宗法制與分封制的關系:

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兩大支柱,互為表里;

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礎上的,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體現就是分封制。

3.禮樂制度

(1)含義:

對統治階級日常的政治、社會活動(如祭祀、婚葬等)制定一些規則和儀式,并配有特定的音樂。

(2)目的:

更好地維護分封制和宗法制

(3)作用:

周禮成為維護等級制度、防止僭越行為的工具,有利于統治秩序的穩定。

【第2課】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一、中央集權制度形成的背景——秦的統一

1.背景

春秋戰國諸侯爭霸兼并戰爭

2.條件

①經濟: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實力增強

②思想:法家學說為秦的統一奠定理論基礎

③客觀:人民渴望統一

④主觀: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3.建立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國歷第一個統一的、封建_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家——秦朝。

4.措施(鞏固統一)

頒布秦律;統一度量衡、貨幣、車軌;統一文字;修馳道、開通靈渠、修長城、移民等。

5.影響

①結束了長期的諸侯割據局面,建立了統一的_主義中央集權的秦王朝,促進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

②有利于各地區經濟文化的交流、民族融合,鞏固國家統一。

③有利于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的形成。

二、皇帝制度

1.內容

①權力高度集中

天下大權,集于中央中央大權,集于皇帝

②皇權至上

皇帝總攬政治、經濟、軍事等一切大權;皇帝有權任免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員。

③皇帝獨尊(皇帝神圣)

創制皇帝專用稱號(朕、制、詔、璽)

④皇位世襲

2.特點

皇位世襲——權力的不可轉移

皇權至上——地位的不可僭越

這是中國古代_制度的重要特征

三、中央官制

1.內容:三公九卿

丞相——百官之首,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

御史大夫——副丞相,上傳下達,負責監察百官

太尉——管理全_務

九卿(諸卿):中央政府的職能部門,分管國家各項具體事務

2.特點

①主要官職在地位、職責和權力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牽制,軍政大權掌握在皇帝手中。

②軍政大事,先進行朝議,最后由皇帝裁決,以減少決策失誤。

3.利弊

利: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君主_下重大事情的決策失誤。弊:因皇權過大,易形成君主__,缺乏對皇帝的監督與制約的機制。

四、郡縣制

1.背景:

①春秋戰國時期,一些諸侯國已陸續在新建并的地區設郡縣

②秦統一后,通知區域空前擴大

③李斯建議在全國推行郡縣制

2.內容:

秦始皇把全國分為36個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一郡之內又分若干縣

建立相應的地方官僚機構,郡守、縣令由皇帝直接任免

3.影響:

實現了對地方政權直接有效的控制

把全國每個地方每戶人家都納入國家政治體制之中,鞏固了國家的統一。

【第3課】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一、中央集權的發展

1.漢朝

漢初沿襲秦的郡縣制,同時分封諸侯,實行郡國并行制。

漢武帝頒布“推恩令”,王國越分越小,列侯歸郡管轄,加強了中央集權。

3.唐朝

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設置節度使。

安史之亂后形成藩鎮割據局面,嚴重削弱中央集權。

4.北宋

軍事:主要將領兵權收歸中央,抽調各地精兵強將,充實中央禁軍

行政:中央派文臣做地方長官,同時設通判負責監督

財政:地方賦稅一小部分作為地方開支,其余全由中央掌控

5.元朝

河北、山西、山東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設路府州縣),邊遠民族地區由宣慰司管理,西藏由宣政院管理。行省長官擁有經濟軍事大權,但在行使時受中央節制。

行省制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鞏固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二、君主_的演進

1.漢朝——內朝(中朝)

漢初,丞相集決策、司法、行政大權于一身。

漢武帝時重用身邊侍從、秘書等工作的人,讓他們擔任尚書令、侍中等,參與軍國大事,削弱相權。

2.魏晉南北朝——三省體制

尚書省(最先擁有實權)、中書省、門下省

3.隋唐——三省六部制

(1)三省:中書省(決策);門下省(審核);尚書省(執行)

(2)六部:吏、戶、禮、兵、刑、工

(3)影響: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相互牽制和監督,相權分散皇權獨尊;三省六部制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創造,歷朝基本沿襲這種制度。

4.宋朝——分割相權

宋初,中書門下作為行政機構。

后增設參知政事、樞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軍權和財權。

5.元朝——中書省

中書省上承天子,下總百司,是行政機關,長官行使宰相職權。

元朝后期,宰相權勢擴大。

三、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

1、漢朝

察舉制——漢武帝令郡國每年舉薦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選拔制度

2、魏晉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門第即可步入仕途

3、隋朝

科舉制——隋文帝時分科選拔,隋煬帝時設進士科,科舉制形成。

4、唐宋元各朝

繼承并完善科舉制——增加考試科目,武舉,殿試等。

科舉制的影響:科舉制是封建選官制度的一大進步。它把讀書、考試與做官緊密聯系起來,有利于打破特權壟斷、擴大官吏人才來源、提_員文化素質,把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權力從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

高一歷史必修一(四)

古代中國的商業發展

一.了解“市”的形成與發展及其特點:逐漸打破時空限制,雖受政府嚴格限制,但仍相當繁榮

(1)秦代管理“市”有明確的法律規定。

(2)漢代在進行集中貿易的“市”,有專門的管理機構

(3)六朝時代,出現了“草市”

(4)唐代“草市”的作用十分顯著,“夜市”比較繁榮

(5)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間和時間上的限制

(6)明清都市中的商業區已經相當繁華。

二.“重農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義及其影響

(1)“重農抑商”政策含義:強調發展農耕,限制商業和手工業的發展;

開始于戰國時期的商鞅變法。

目的:維護專制主義國家政權的經濟基礎。

影響:“重農抑商”政策有利于保障國家的安全,維護政治的穩定,鞏固君主的地位,但這一政策的實施使社會經濟的活力受到壓抑,而新的經濟因素和生產方式的萌芽,也未能得到正常發育,這是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的重要原因。

(2)“海禁”政策的基本含義:明清王朝禁止中國人赴海外經商和限制外國商人到中國進行貿易的政策。

影響:“海禁”政策扼殺了對外貿易進步的可能性,不僅妨礙海外市場開拓,抑制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資本主義萌芽滋長,使中國失去了利用國際貿易的優勢地位開辟海外市場、刺激資本擴張、推進工業化的契機;而且使中國與世隔絕,從而阻斷了中國學習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使中國落后于世界潮流。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古代中國的手工業的發展

了解古代中國在紡織、和制瓷等手工業部門取得的主要成就:

1、紡織業主要成就:

(1)原料使用先后順序:麻葛絲棉。

(2)絲綢之路:漢代開辟。絲綢遠銷以羅馬為中心的地中海地區。

(3)唐代私營紡織作坊興起,官營紡織業也有相當大的規模,朝廷征收民間紡織品的數量相當可觀。

2、冶金業主要成就:

商周時期青銅器鑄造工藝特點:分布廣,規模大,水平高。戰國以后以鐵器為主,漢代冶鐵開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風形式也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

3、制瓷業取得的主要成就:

(1)先有陶后有瓷

(2)陶器:a、產生——原始時代彩陶b、發展:山東龍山文化——蛋殼黑陶c、獨特技術——唐三彩d、陶瓷過渡時期:商代中期到東漢晚期。

(3)瓷器:a、唐代青瓷——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b、唐晚期長沙銅官窯首創彩繪工藝。c、清朝:粉彩瓷器的工藝技術發明——康熙時期、頂峰——雍正時期

高一歷史必修一(五)

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知識點歸納

一、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1.前提: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1)背景:

17世紀初,英國資本主義有了較大的發展

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利用議會與國王斗爭

(2)過程:

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后成立共和國

1660年斯圖亞特王朝復辟

1688年“光榮革命

2.確立標志——1689年頒布《權利法案》

(1)內容:它以明確的法律條文,限制國王的權力,保證議會的立法權、財政權、司法權和軍權等。

(2)作用:議會的權力日益超過國王的權力,國王開始處于統而不治的地位,也為君主立憲制的確立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責任內閣制的形成

1.概況

18世紀初,英國責任內閣制確立,行政權由國王轉移到內閣

2.組成:下院議員由普選產生,多數黨領袖為首相

3.職能

控制下院立法程序,通過控制下院本黨議員控制下院,宣布提前大選等

4.特點

內閣成員(各部大臣)集體負責,與首相(內閣首腦)共進退;內閣名義上對國王負責,實際上對議會負責;首相掌握國家大權(行政權立法權);如果議會通過對政府的不信任案,內閣就要垮臺;首相有權解散議會,重新選舉

5.意義:使立法機構得以控制行政權,有效地調節了立法權和行政權之間的關系

三、議會改革

1.概念:使_權利由貴族轉移到工業資產階級

2.原因:工業革命后,工業資產階級要求獲得更多政治權利

3.過程:英國1832年議會進行選舉改革

4.結果:工業資產階級獲得更多的議席,大大加強了在議會中的作用,為工業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保障

四、君主立憲制的意義

1.確立了資產階級代議制,有利于促進資產階級_,避免_統治。

2.資產階級不同集團的權益之爭,在議會中得以和平的方式實現,這有利于避免暴力沖突。

美國聯邦政府的建立

一、背景

1.美國獨立戰爭的勝利,使美國擺脫了英國殖民統治

2.獨立之初,美國是松散的邦聯制,社會動蕩,經濟發展受到嚴重影響

3.華盛頓等人受啟蒙思想影響,希望建立統一而強大的共和制國家

二、基礎:美國1787年憲法的制定

1.主要內容

(1)聯邦制

①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有機結合(聯邦政府擁有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大權,各州可以在不違背憲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有一定的自治權)

②聯邦權力高于各州權力

(2)三權分立

①國會由參議員和眾議院組成,掌握立法權

②總統是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和軍隊總司令,掌握行政權(對憲法負責)

③法院擁有司法解釋權,掌握司法權

(三者獨立平等,互相制約,有利于防止_的出現)

2.特點:分權與制衡;聯邦制;_制

3.意義

①它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奠定了美國政治制度基礎。

②體現了分權與制衡原則,以避免權力過于集中,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資產階級_。

③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中央和地方之間大州和小州之間南方和北方之間的矛盾,為美國的長期穩定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4.局限性

①允許奴隸制的存在,為美國內戰爆發埋下伏筆

②不承認婦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權利,沒有真正解決人權問題

5.建立:1789年華盛頓當選為美國第一任總統,美國的聯邦制共和政體開始確立起來。

三、兩黨制

1.形成

19世紀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是美國兩黨制形成的重要時期。

19世紀50年代中期,_黨與共和黨兩大政黨的對峙格局最終形成。

2.特點:兩黨對壘交替執政

3.實質

兩黨本質上都是資產階級政黨,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團

4.作用

兩大政黨控制了國會,也左右著總統選舉和地方選舉

兩黨交替執政,成為美國共和政體的一大特色

兩黨相互監督,可以限制當權政黨濫用權力

兩黨輪流執政,一定程度上可促使其不斷調整政策,滿足民眾的某些要求,從而鞏固資產階級的統治

5.局限:兩黨制下的兩黨都以大財團為政治依靠,不可避免的出現__及金錢政治。

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在歐洲大陸的發展

一、法國共和政體的確立

1.背景

(1)政治:18世紀法國是歐洲典型的君主_國家,社會矛盾尖銳

(2)思想:資產階級思想家反對_,抨擊神權,號召人民爭取自由和_

2.過程

(1)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

(2)1792年法國廢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國。此后,共和制和君主制進行了長期的反復斗爭。

(3)1870年普法戰爭中法國戰敗,法蘭西第二帝國垮臺,第三共和國建立。

3.《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

(1)通過:1875年國民議會通過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

(2)內容:

①行政權歸總統,總統是國家元首及軍隊統帥,由國民議會選出,任期7年,可連選連任。總統有權任命高級官員締結條約實行特赦。經眾議院同意有權任命內閣,經參議院同意有權解散眾議院。

②立法權歸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的兩院制議會。參議院由間接選舉產生,眾議院由普選產生。參議院有權否決眾議院的決議案。

(3)作用:

①共和派掌握實權,共和體制最終確立

②共和政體的確立,為工業資產階級提供了分享政權的機會,為法國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德意志帝國的君主立憲制

1.條件:德意志帝建立(1871年)

(1)原因:19世紀中期,德意志四分五裂的局面嚴重阻礙資本主義的發展

(2)過程

19世紀六七十年代,普魯士宰相俾斯麥實行“鐵血政策”,領導普魯士通過三次王朝戰爭,完成了統一大業。1871年初,德意志帝國建立起來,

2.標志:1871年春,頒布德意志帝國憲法

3.內容:

(1)君主立憲政體

①皇帝:掌握國家大權,是國家元首和軍隊統帥。皇帝有權任免官員、召集和解散議會和決定對外政策等。

②宰相:主持內閣工作,是內閣首腦,由皇帝任命,只對皇帝負責。

③議會:是立法機構,分為兩院:聯邦議會(由各邦代表組成)和帝國議會(由成年男子。其中帝國議會權力較小,它通過的法案必須得到聯邦議會和皇帝的批準才能生效,對政府沒有監督作用。

(2)聯邦制:帝國政府掌握軍事、外交等大權,各邦則保留一些自治權

4.實質:德意志帝國的君主立憲制是一種不徹底和不完善的代議制,君主_是實,立憲是虛。

5.影響

(1)積極:推動德國的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德國很快世界強國之列

(2)消極:帶有濃厚的_主義色彩,造成了德國資產階級_改革的保守和不徹底;軍國主義傳統得以延續。


高一歷史必修一必背知識點相關文章:

高一歷史必修一每一個單元知識點總結

高中政治高考必背知識點2020

475180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会泽县| 铜梁县| 阜城县| 札达县| 郑州市| 库车县| 晋宁县| 延津县| 射阳县| 台湾省| 辉县市| 偏关县| 郓城县| 高邑县| 青浦区| 开平市| 盈江县| 南安市| 宜州市| 海宁市| 抚州市| 淳化县| 江北区| 包头市| 鞍山市| 曲周县| 江阴市| 灵石县| 手游| 鹿邑县| 汉川市| 天长市| 大田县| 星子县| 崇礼县| 保山市| 庆元县| 邻水| 嘉义市| 永安市| 大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