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2億人靈活就業
中國有2億人靈活就業的現實情況讓我們對中國就業市場有更深的認識。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中國有2億人靈活就業,以供參考,歡迎大家收藏并分享喲!
中國有2億人靈活就業
我國靈活就業種類多樣,包括兼職、外包、勞務合作、短期合同、自雇合作、勞務派遣等方式。
在2021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表示,新就業形態蓬勃發展,各種靈活的就業模式吸納了許多勞動力。目前靈活就業人員已達到約2億人。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當前就業人口為7.5億,這意味著,靈活就業占比總就業人口約26%。
靈活就業已成為不少應屆生、職場人的選擇。哪些行業、什么崗位最"靈活"?誰在選擇靈活就業?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用數據為你解讀其背后的就業趨勢。
1.誰在靈活就業?
30歲以下未婚年輕人和"養家中年"是主力
誰是靈活就業的主力?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發現,靈活就業呈現"高學歷"、"青年化"趨勢,其中靈活用工的主要從業者,且以三十歲為界, 未婚、無生計壓力的年輕人和已婚、 有養家責任的中年人構成靈活用工人員的主力。
根據《中國靈活用工發展報告(2022)》(以下簡稱《報告》),近五成受訪企業表示主要崗位靈活就業人員的年齡集中在30歲及以下,近三成企業表示主要崗位靈活就業人員年齡集中在31-40歲,不到4.81%的企業表示主要崗位靈活就業人員年齡集中在50歲以上。
從業人員的性別分布呈現以男性為主的特點, 這是因為涉及大量從業者的工種、 崗位, 例如以一線生產工人、建筑工、外賣送餐員、快遞人員、網約車司機為代表的體力勞動者群體;以IT人員為代表的技術人員群體, 多以男性為主,而客服、信息審核、數據標注、行政文員、財務、法務、網絡主播等群體則以女性為主。
結合靈活用工人員的性別、年齡和婚姻狀況數據,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發現,兩類人群構成了靈活用工人員的主力: 一類是30歲以下的未婚年輕人,處于"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的狀態, 沒有需要供養的家庭成員, 生計壓力相對較小。他們多因積累工作經驗、 尋求發展跳板等原因從事靈活用工。當然這個群體也不乏缺乏職業規劃或偏好彈性工作模式者。另一類是30歲以上的中年男性、已婚勞動者, 他們處于"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齡段, 需要承擔養家糊口的責任, 從事靈活用工以獲取更高的到手收入。
與此前大家普遍認知有所不同, 數據顯示,當前靈活用工人員普遍有高中及以上學歷。這主要是因為相當一部分靈活用工人員都從事的是與新經濟有關的生產和服務性工作,企業使用靈活用工的崗位從基礎性、 輔助性崗位向專業性、 技術性崗位擴展,而且崗位類型的變化也導致對靈活用工人員更高的學歷要求。
此外,近年來涌現了一批新興職業,中國靈活就業人數明顯增加,思維活躍、擅長創新的大學畢業生群體成為靈活就業的主力軍。公開報道顯示,根據全國高等學校學生信息咨詢與就業指導中心數據統計,2020年和2021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的靈活就業率均超過16%。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梳理高校就業質量報告數據發現,2021年,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靈活就業率均同比增長。而清華大學的畢業生靈活就業率相比去年略有下降,從14.2%下降至13.6%。
2.哪些行業和崗位最"靈活"?
超四成靈活勞動者是一線工人
當前靈活就業崗位主要集中在技能單一、協作性不強的"藍領"崗位?!秷蟾妗凤@示,"普通工人"是企業使用靈活用工人員最為集中的崗位,占比為45.6%。
"白領"也正在加入靈活就業的陣營。 數據顯示,"IT和其他技術人員"是企業使用靈活就業人員第二集中的崗位,占比為18.2%。崗位為行政、人力、財務、法務的占比為3.2%。而"電商、影視娛樂從業人員、網絡主播"的占比較低,為0.8%。
為何會出現白領"靈活就業"趨勢?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發現,不少白領想要在家辦公從而傾向選擇較為靈活的工作方式。做自由設計師、程序員最容易在服務眾包平臺上接單,不用擠地鐵通勤,用自己的一技之長換取勞動報酬。
哪些崗位需求最"靈活"?以豬八戒網外包需求大廳為例,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梳理近三年TOP 10雇主需求發現,設計類的需求和IT類的業務需求占比最大。其中,LOGO業務需求量在豬八戒網居于首位,占比為27.8%,而VI設計的需求量則穩居第二,占比為6.7%,包裝設計、宣傳品設計、網站定制開發的業務需求依次占比為5.8%、4.7%和4.4%。
哪些行業靈活就業勞動者最集中?從崗位分布來看, 制造業靈活用工集中于普通工人等一線基礎崗位;傳統服務業靈活用工集中于服務員、 保潔、 保安等基礎崗位;現代服務業靈活用工則集中于專業技術崗位與市場崗位。
《報告》數據顯示,建筑業的靈活就業人數規模居第一,為4449.6萬人,建筑企業靈活用工人員占比總用工數為76.60%。而制造業的靈活就業人數規模僅次于建筑業,為1530.2萬人。
第三產業中的服務業也存在大量靈活就業人員,餐飲酒店批發零售業、交通運輸倉儲郵政業、教育培訓業一直是流動性服務業的典范,勞動者流動頻繁,存在大量兼職人員等,分別有1044.3萬人、576.6萬人和369.6萬人。金融、房地產業和互聯網、IT相關行業也存在一定的靈活就業人員。
3.為什么選擇靈活就業?
勞動者為"緩解經濟壓力" 企業為"降本增效"
對于大部分靈活就業人員而言,這并不是第一份工作。
《報告》顯示,受訪的靈活就業人員中,選擇"目前是第一份工作"的僅占3.6%。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發現,超半數靈活就業者表示,"家庭經濟壓力大",45.2%勞動者為了"先積累工作經驗",而以"無其他工作機會,只能從事這份工作"的人員占比為34.7%。
此外,越來越多勞動者為補充家庭收入選擇靈活就業崗位為"副業"。數據顯示,26.9%的勞動者出于"到手收入相對較高"選擇靈活就業,18.7%的勞動者為了"正式工作之外賺點外快"。
對于企業來說,靈活用工也是有效的"降本增效"手段。
《報告》顯示,近五成的企業使用靈活用工的動機是"降低用工成本"。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發現,服務業、制造業常用"靈活用工"來解決季節性"用工荒"的難題。
數據顯示,28.4%企業因"短期項目或季節性用工需求"使用靈活用工。國有企業由于對編制或工資總額劃定了限度,也會使用靈活用工。還有7.8%的企業使用靈活用工的主要動機是建立可供篩選的人才蓄水池。
此外,實習也是靈活用工的主要形式之一?;ヂ摼W大廠每年放出數千個實習生崗位,小紅書上搜索"實習offer"筆記超8萬條。
企業為什么愛用實習生?《報告》顯示,超三成企業采用實習作為靈活用工的形式,用工成本相對較低。而勞務派遣占據27. 3%的比例,是企業第二偏好的靈活用工形式,也是全國范圍內應用較廣的靈活用工類型。
靈活就業人員都集中分布在哪類型的企業?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梳理《報告》發現,外資、港澳臺企業與國有企業的靈活用工普及程度高,而民營企業的靈活用工普及度相對偏低。國有企業的編制內員工名額與用工需求存在不匹配,也常采用靈活用工模式作為人力資源缺口的補充。在崗位方面, 國有企業與外資、港澳臺企業的靈活用工集中于一線基礎崗,而民營企業還會在專業技術崗、市場推廣崗上大量使用靈活用工。
4.為2億靈活就業者"托底"
政府推出"組合拳"政策保障權益
隨著共享經濟、平臺經濟、零工經濟的快速發展,靈活就業群體不斷擴大,靈活就業人員遇到的瓶頸和社會保障問題也急需解決。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梳理歷年政府工作報告及靈活就業相關政策發現, 2019年至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已連續4年提及"靈活就業",政府頒布政策從支持發展新就業形態、拓寬靈活就業發展渠道向加大對靈活就業人員的權益保護轉變,進一步促進了靈活就業的發展。
政府陸續推出靈活就業"組合拳"政策,為2億靈活就業人員解決后顧之憂,讓靈活就業群體更"安心"。
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加強對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態的支持。在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對靈活就業人員實行社保費自愿緩繳,涉及就業的行政事業收費全部取消。此后在2020年7月,明確加大對靈活就業的保障支持。
在2021年,我國對靈活就業人員的各項權益保護"提速"。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繼續對靈活就業人員給予社保補貼",在《"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中,對靈活就業人員工傷保險、社保等權益進行完善,同時推進靈活就業人員的住房公積金試點。此后還逐步減少靈活就業人員在醫保、社保等方面的戶籍限制。
靈活就業就業形式和類型
形式
靈活就業人員具體形式包括:在各級檔案寄存機構寄存檔案的與用人單位解除或終止勞動關系的失業人員、辭職人員,自謀職業人員,檔案寄存期間經勞動人事部門批準退休人員,已辦理就業失業登記的未就業人員,從事個體勞動的人員,如在社區內從事家政服務、自行車修理、修鞋、配鑰匙、再生資源回收、服裝織補等其他社區服務性工作的人員;自主就業,如自由職業者、律師、自由撰稿人、歌手、模特等;臨時就業,如家庭小時工、技術小工、其他類型的體力及技術打零工者。
類型
靈活就業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非大型部門就業,即勞動標準(勞動條件、工時、工資、保險福利待遇)、生產組織管理及勞動關系運作等均達不到一般企業標準的用工和就業形式,主要是到小型企業、微型企業和家庭作坊找尋工作的就業。
主要由以下三部分構成:
1、自營勞動者:包括自我雇傭者(自謀職業)和以個人身份從事職業活動的自由職業者等。
2、家庭幫工:即那些幫助家庭成員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人員。
3、其他靈活就業人員。主要是指非全時工、季節工、勞務承包工、勞務派遣工、家庭小時工等一般勞動者。
北京靈活就業相關政策
《北京市靈活就業人員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辦法》
第一條 為保障靈活就業人員的基本醫療,根據《北京市基本醫療保險規定》及相關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具有本市城鎮戶籍、在法定勞動年齡內從事個體勞動或者自由職業,并在市、區(縣)勞動保障部門開辦的職業介紹服務中心(以下簡稱職介中心)、人事部門開辦的人才交流服務中心(以下簡稱人才中心)和市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委托的社會保險代理機構以個人名義存檔的人員(以下統稱靈活就業人員),適用本辦法。
存檔人員中與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或存在事實勞動關系的人員不適用本辦法。
第三條 靈活就業人員按照本辦法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以上年本市職工月平均工資的70%為繳費基數,按7%的比例繳納基本醫療保險費。
靈活就業人員繳納的基本醫療保險費繳費基數的6.5%納入基本醫療保險統籌基金,繳費基數的0.5%納入大額醫療費用互助資金。靈活就業人員不建基本醫療保險個人帳戶。
第四條 靈活就業人員應當以委托銀行代扣代繳方式按月足額繳納基本醫療保險費。
第五條 靈活就業人員按本辦法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發生的符合本市基本醫療保險藥品目錄、診療項目目錄以及服務設施范圍和支付標準的下列醫療費用,納入基本醫療保險統籌基金和大額醫療費用互助資金支付范圍:
(一)門急診醫療費用;
(二)住院治療的醫療費用;
(三)急診搶救留觀并收入住院治療的,其住院前留觀7日內的醫療費用;
(四)惡性腫瘤放射治療和化學治療、腎透析、腎移植后服抗排異藥的門診醫療費用。
基本醫療保險統籌基金和大額醫療費用互助資金起付標準、報銷比例執行用人單位在職職工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報銷規定。
第六條 靈活就業人員可以按照就近醫療原則,自行選擇4家本市基本醫療保險定點醫療機構為本人就醫的定點醫療機構,其中應有1家社區醫療機構(包括定點鄉鎮衛生院)。靈活就業人員可直接到本人選定的4家定點醫療機構、全市定點中醫定點??坪虯類定點醫療機構就醫。靈活就業人員就醫時,應當主動出示《北京市醫療保險手冊》(藍本)。
第七條 靈活就業人員按本辦法初次參加基本醫療保險,自繳費之月起6個月后發生的門急診和住院醫療費用,由基本醫療保險基金按照《北京市基本醫療保險規定》的標準予以支付。但符合下列情況之一的,自繳費之月起發生的門急診和住院醫療費用,由基本醫療保險基金支付:
(一)與用人單位終止、解除勞動關系后60天內按本辦法參加基本醫療保險并繳費的;
(二)失業人員在停止領取失業保險金后60天內進行就業登記并按本辦法參加基本醫療保險并繳費的。
第八條 靈活就業人員按本辦法參加基本醫療保險應當連續足額繳納費用。逾期3個月未繳費,間斷后再次繳費的,按本辦法初次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情況享受待遇。
第九條 職介中心、人才中心和市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委托的社會保險代理機構負責為靈活就業人員辦理參加基本醫療保險手續,具體辦理參保信息采集、保險手冊發放、信息變更、人員增減、門診醫療費用報銷等事項。
第十條 靈活就業人員門診的醫療費用,采取個人現金墊付、事后報銷的方式,其中應由醫療保險報銷的費用,個人應通過辦理存檔的職介中心、人才中心和市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委托的社會保險代理機構辦理報銷申報手續,申報時間為每月10日前,當年醫療費用應當在次年1月15日前完成申報。申報醫療費用時,個人應當提供醫療保險手冊、醫療費收費憑證、處方底方、急診和轉診轉院證明等。職介中心、人才中心和市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委托的社會保險代理機構接到報銷單據后,應當在5個工作日內報送到區縣醫療保險經辦機構。區縣醫療保險經辦機構接到報銷單據,應當在15個工作日完成審核結算。報銷的門診醫療費由區縣社保中心通過銀行存入個人存折內。住院醫療費中應由個人支付的費用,個人在辦理出院手續時由個人與醫療機構結清。
第十一條 靈活就業人員達到國家規定的退休年齡且符合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和累計繳納基本醫療保險費時間達到一定年限(男滿25年,女滿20年)條件的,自領取基本養老金之月起開始享受與用人單位退休人員相同的醫療待遇,并建立個人帳戶。
第十二條 靈活就業人員達到國家規定的退休年齡,但未達到基本醫療保險繳費年限時,個人可以按照市勞動保障局關于此類情形的有關規定繼續繳費和一次性躉繳不足規定年限的費用。
第十三條 靈活就業人員辦理退休手續后,基本醫療保險關系應當轉往戶口所在街道(鎮)勞動保障部門或社會保障事務所管理。
第十四條 靈活就業人員按照本辦法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其它事項,按照《北京市基本醫療保險規定》及相關政策規定執行。
第十五條 本辦法實施后,市勞動保障局2001年制定的《北京市個人委托存檔人員參加基本醫療保險暫行辦法》廢止。
第十六條 本辦法自2009年1月1日起執行。
北京發布通知,明確自2020年8月1日起至2021年1月,以個人身份參加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個體工商戶和各類靈活就業人員,自愿選擇暫緩繳納當月及以后的每月應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