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為什么七月十四過中元節
2023年為什么七月十四過中元節_中元節時間
中元節,是道教名稱,民間世俗稱為七月半,佛教則稱為盂蘭盆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下面是小編整理的2023年為什么七月十四過中元節,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2023年為什么七月十四過中元節
相傳南方原并無中元節,是古代漢人南遷傳入的。大約在宋代,北方戰亂,一批漢人倉促南逃。但就在逃走前夕,他們遇到了一個難題:如何把祖宗帶走?按傳統,只有在除夕、清明、重陽和中元節祭祀祖先時,祖先們的亡靈才會聚攏回家,能跟著靈牌走。此時離中元節(農歷七月十五)只有一天,但他們已經等不及。為了聚攏祖先們的亡靈,他們決定提前一天過中元節,把祖宗的亡靈集中起來,然后帶著祖宗牌位逃往南方避難。后來,為了紀念這個日子,逃往南方的漢人就把中元節改為在每年的農歷七月十四過。現在,“七月十四”已經是許多南方漢人和少數民族共同的節日。
中元節的由來
“中元”之名起於北魏,中元節又稱“鬼節”或“孟蘭盆會”。根據五雜俎的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修行記說:“七月中元日 ,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夜誦經,餓節囚徒亦得解脫。”佛教也在這一天,舉行超渡法會,稱為“屋蘭瑪納”(印度話ULLAMBANA)也就是“孟蘭會”。孟蘭盆的意義是倒懸,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掛在樹頭上的蝙蝠,懸掛著、苦不堪言。為了使眾生免於倒懸之苦,便需要誦經,布絕食物給孤魂野鬼。此舉正好和中國的鬼月祭拜不謀而合,因而中元節和孟蘭會便同時流傳下來。
中元節有什么活動
祭祖
中元節是道教的說法,“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有些地方俗稱"鬼節"、"施孤",又稱“七月半”祭祖。民間相信祖先也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祭祖。祭拜的儀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時分舉行,具體的時間并沒有什么規定。
放河燈
放河燈又稱放荷燈,中元夜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每逢中元節,人們就會將其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也是一種中國民間祭祀及宗教活動,用以對逝去親人的悼念,對活著的人們祝福。
放天燈
天燈又叫孔明燈,俗稱許愿燈,又稱祈天燈。在中元節這天放天燈有兩個說法,一個是把自己家的小鬼用天燈放出去,把霉運帶走,飛的越高越好。第二種說法是對逝去親人的悼念,為在陰間準備飛升極樂世界的先人們照亮升天的路。
燒袱紙中元節燒袱紙的習俗主要流行于四川地區,是由燒紙錢演化而來。民間在每年農歷七月十三日(中元節)祭祖或平常祭奠亡靈時,都要燒袱紙。意在寄錢給祖先亡靈,好讓他們在陰間有錢用,才能夠更好的保佑我們
燒街衣
燒街衣是一直以來保存至今的民間風俗,每逢中元節前后,人們都會于入黑后,帶備香燭、金銀衣紙和一些祭品如豆腐、白飯在路邊拜祭一番。其目的就是讓那些無依的孤魂有衣物御寒,有食物裹腹。
祭祀土地
中元節的源頭和中國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祖有關,所以民間按例除了要祭祀祖先,還要用新米等祭供,燒香向祖先報告秋成,并把香枝插于地上,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著秋收稻谷豐登。
中元節燒紙有什么講究
一、買燒紙時,不要買那種成摞的印刷品,最好要買黃草紙。
二、在要燒的地面畫個圈,西北角要留個缺口,方便下面的親人進來拿錢。
三、燒紙時要表情嚴肅,不要嘻笑打鬧,而且要念念有詞,如:_x,給您送錢花來了。
四、一定要堅持看著把紙燃盡才可以走,這樣既可以防止火災,也是為了保證親人能夠拿到錢。
五、去燒紙的來回路上,遇到燒紙盡量繞開,不要踩到。
中元節是什么節日
中元節又稱鬼節、七月半、少數地區也叫亡人節。是古代節日三元之一,正月十五上元節,慶賀正月元宵。七月十五中元節,祭祀先祖。十月十五下元節也是寒食節,紀念古代先賢每年七月十五的中元節,是我國主祭祀的傳統節日。它與寒食節、清明節合稱我國古代的三大鬼節,每年主要集中在在農歷的七月十五這天舉行祭祀活動,但時間并不是固定的,在我國的南方地區,人們也有在七月十四祭祀的傳統。也有一些地方從七月初就開始祭祖的儀式,在夜里將祖先接引回家中,然后一日三頓茶飯的供奉直到七月結束。
相傳,農歷的七月初一鬼門大開,閻羅王特許陰間的鬼魂會回到陽間接受后人的祭拜,而無人祭祀的孤魂野鬼就會飄蕩在人間尋找食物。民間信仰祖宗崇拜,相信在中元節期間祖先會返回陽間的家中看望子孫后代。因此,民間會在中元節,祭祀先人,超度亡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