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作文素材
上海是中國共產黨誕生地。要傳承紅色基因、踐行初心使命,不斷提升黨的建設質量和水平,確保改革開放正確方向。廣大黨員、干部要勇于擔當、敢為先鋒,奮力創造新時代新奇跡。下面小編整理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作文素材5篇,歡迎閱讀。
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作文1
30年間,還有一些變化悄然發生。
趙文越當年遇到“最頭痛的問題”,如今仍困擾著一些年輕交警。“相比機動車,糾處非機動車和行人違法的難度更大。”
趙文越印象深刻:剛工作不久,他在執勤時發現一名中年婦女穿馬路未走橫道線,于是走上前,指出其違章行為。中年婦女一臉不屑:“從來沒聽說走路也要罰款,是不是你們想發獎金了?”“我就跟她說,走路違章要罰款是有明文規定的,更何況,作為一個上海市民,一言一行都關系到上海文明都市的形象,更應自覺遵守交通法規。5元錢是小事,重要的是要認識錯誤,改正錯誤。”一席話,說得中年婦女滿臉通紅,自覺遞上了罰款。
“其實,處理好每一起交通違法,讓違法者心服口服,交警除了堅持原則,還要講究方法,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這是趙文越二十多年前總結的工作心得。
如今,“行人通過路口或者橫過道路,應當走人行橫道或者過街設施”明確載入《道路安全法》,當年的“違章行為”升格為“違法行為”。“交通法規不斷完善,執法者有理有據,這是營造良好法治環境的基本保障。”
與剛上班時不同,雖然行人、非機動車違法行為仍較多發,但是趙文越和同事們的執法難度小了。“日常執法中,違法者少了怨懟和不理解,更多的是‘我錯了,下次一定改’……交通參與者的法治意識和素養明顯提升。”這是最讓交通民警趙文越欣慰的變化。
30年滄桑巨變,“記憶中家門口的大片農田已變身成為一個個現代化的住宅社區,親戚朋友相繼住進了電梯房,每家每戶都有自己的私家車……”土生土長的浦東金橋人趙文越說,自己既是見證者,更是受益者。
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作文2
在浦東開發開放的過程中,還有一個現象非常有意思:無論是浦東本身,還是區域內重點開發的區域,名稱都有過一定變化,展現了浦東發展過程中不斷順應時代變化的改革和轉型。
開發開放之初,為了凸顯“新區”特色,中央決定在浦東設立四個功能板塊,分別是陸家嘴金融貿易區、金橋出口加工區、外高橋保稅區和張江高科技園區。全國第一個以“金融貿易”命名的國家級開發區,全國第一個出口加工區,全國第一個保稅區,一系列“掛牌”和“命名”,讓“開發開放”在浦東有了真實“觸感”。
經過30年的變遷,金橋出口加工區已經升級成為了金橋經濟技術開發區,南片區域也變身成為金橋綜合保稅區;張江高科技園區,現在有了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張江科學城和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等多個概念;此外,外高橋保稅區是上海自貿區成立之初最核心的區域部分,陸家嘴、金橋、張江的部分區域后來也被納入了擴區部分。
各種稱呼確實有些讓人費解,其實就像在實驗室里進行著不同的試驗,樣本和成果自然有不同的叫法。也正因為有了這些大膽闖、大膽試的改革和轉型,浦東成為了大家口中的“最牛90后”,發展規模常常要使用倍數計算。
2005年,浦東開發開放15年間,地區GDP年均增長19.2%,2004年達到1790億元,約為1990年的30倍,整體經濟實力相當于15年前整個上海市。到了2019年末,浦東的地區生產總值已經達到12734億元,人均GDP3.32萬美元,相比15年前又有了飛躍。除了原來的幾大開發區域,臨港、世博、國際旅游度假區等更多區域,也都跟隨浦東開發開放的腳步步入發展快車道。
然而浦東的目標著眼于更遠。2019年6月,上海市委市政府重磅發布《關于支持浦東新區改革開放再出發 實現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要用7年時間“再造”一個浦東,經濟總量突破2萬億元,奮力打造新時代彰顯中國理念、中國方案、中國道路的實踐范例。
圍繞實現這樣的目標,浦東正在全力推進“五大倍增行動”,努力實現產業能級倍增、項目投資倍增、功能優勢倍增、土地效益倍增、服務效能倍增。“重中之重是要率先建立現代化經濟體系,率先推動經濟發展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市委常委、浦東新區區委書記翁祖亮表示,面向未來發展,浦東要激發乘數思維,做高端硬核產業發展的引領者,新技術賦能提升傳統產業的示范者,新經濟新動能的培育者,在高質量發展上走在全國前列,向世界集中展示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輝煌成就。
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作文3
與浦東屢屢承擔起試驗性改革重任伴隨而來的,是一次又一次令人感到驚訝的“浦東速度”——
1993年1月,在凜冽的寒風中,中外合資企業上海日立電器打樁開建,投資金額5500萬美元。謹慎的日方代表不放心地追問浦東的領導:新廠房多久可以完工。按照行家估計,在這片6.4萬平方米農田上,要建起4.3萬平方米、安裝200多套設備的現代化工廠,需要840天。浦東給出的回答是:一年,“當年開工,當年竣工,當年投產”。日方代表感到震驚之余,也在日后連續11次追加投資,表達了對浦東的認可和信心。
浦東開發開放后,土地上同時開工建設的工地最多時達到2000多個,隨處可見吊車高聳,一片火熱氣象。1996年時,浦東新區每晝夜消耗的建筑材料體量達到10萬噸。這一年11月13日,英特爾公司在中國建立的首家制造企業英特爾科技(中國)有限公司在外高橋保稅區動工,首期投資達9900萬美元。
開工典禮上,時任英特爾中國區第一任總裁的簡睿杰如此評價“浦東速度”:浦東工廠是英特爾在全世界落地最快的工廠。
這些“奇跡”的背后,是浦東人干事創業的志氣、心氣、朝氣,迎難而上、追求卓越的拼勁、闖勁和激情。在如今浦東大道141號浦東開發陳列館——原來的浦東開發辦公室里,這些果敢的拼搏印記一一呈現:兩張小桌子,九個人共用,洽談的都是當初非常重要的投資項目;一輛“老坦克”鳳凰牌自行車,是當時辦公人員出行的工具”;陸家嘴中心區域的模型沙盤,四座地標性建筑邊上還有一個“小弟弟”,那是30年前浦東最高的建筑,一座24米高的消防瞭望塔,形成了鮮明反差。
還有更多普通的浦東人,同樣參與到了浦東開發的進程里。上海建工集團塔吊師傅魏根生,用他和工友們“吊”起的樓,丈量著陸家嘴的高度,勾畫著浦東嶄新的天際線:環球金融中心,492米;上海中心大廈,632米。1992年入職陸家嘴集團從事攝影工作的姚建良,一年一張以東方明珠為原點的浦東陸家嘴俯瞰圖、一年一張從和平飯店望去的浦東岸線,耐心記錄下浦東的生長。退伍老兵沈入群,和戰友們用踢正步的方式測繪,繪制了一張張浦東地圖,也繪制出了浦東日新月異的發展。
這樣的精氣神,一直被延續到了現在,也體現在了中央交給上海的三項新的重大任務當中。更大規模的臨港特斯拉超級工廠,復制了“當年開工、當年竣工、當年投產“的神奇一幕。開市一年半的科創板,組成了高科技“硬核”方陣,誕生了全球最大規模IPO,浦東與上海證券交易所共同發起設立的長三角資本市場服務基地,已經覆蓋長三角28座城市。還有對長三角一體化有著重大意義的機場聯絡線,浦東多個地塊的征收工作已經全面展開,其中三林南站項目的土地征收在啟動當天即實現清盤。
曾經有一位外國學者這樣表示:在適合中國國情和社會需要的中國發展模式中,艱苦努力、主動創新和大膽試驗是重要的組成部分。
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作文4
2016年元月,盒馬鮮生第一家門店在位于浦東的金橋國際商業廣場開業。這個開在商場里的商店,它有點像超市,可以買到各式來自國內外最時新的商品,它也有點像飯館兒,買到的肉類、海鮮可以在店里現做現吃,甚至它還開通了配送服務,足不出戶就能在網上下單坐等送貨上門。這么“神奇”的商店,自然一開張就自帶“流量”,吸引了不少市民來這里購物嘗鮮。
老百姓瞧著新鮮、吃著新奇,不少業內人士卻納了悶,這樣一個多業態融合的商店是怎么開出來的。其實,盒馬一開始自然也是注冊無門,但是浦東新區企業服務中心的“窗口無否決權機制”,讓盒馬不至于無功而返。
所謂“窗口無否決權機制”,是浦東從2015年起開始實施的一項改革措施,是指在浦東企業服務中心里,要求“說Yes不請示,說No要報告”:對不屬于本部門事項的,不設路障設路標;對不符合申請條件的,不打回票打清單;對法律法規不明確的,不給否決給路徑。因此,盡管盒馬想要辦理的許多手續都沒有相關先例,但秉持著“窗口無否決權”的態度,服務中心將復雜問題“照單全收”交由后臺研究,并和企業進行積極討論,最終決定將食品銷售和餐飲服務同時納入經營許可證,還首次把互聯網功能業態加入其中。
現在,盒馬金橋門店已經被公認為國內的“新零售第一店”,更多的門店已經在全國遍地“開花”,“盒區房”一時成為美談。盒馬和浦東的合作也更加深入——今年4月,盒馬宣布在浦東設立總部。
回顧浦東開發開放30年的歷史,這種勇當開路先鋒,敢于突破攻堅、示范引領的“性格”,從一開始就鐫刻在了浦東的“基因”里面。
1990年9月,伴隨浦東宣布開發開放,陸家嘴、外高橋、金橋三家開發公司在由由飯店掛牌,率先啟動相應區域的開發建設。翌年,上海市政府向三家開發公司正式出讓浦東9.7平方公里土地的使用權時,他們創新地采取了“成片受讓、開發、轉讓、再受讓”的方法運行,“資金空轉、土地實轉”的土地開發模式由此誕生。“觀念一新,土地成金”,讓浦東開發開放伊始面臨的一步“死棋”,滿盤皆活。
時針撥轉到21世紀,全國第一個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全國第一個自貿試驗區等,也都是在浦東率先啟動。從2013年的“一枝獨秀”到2020年全國共有21個自貿區先后成立,300多項制度創新成果向全國分層次分領域復制推廣,來自浦東的“頭雁”效應顯著。
對于這30年來的變化,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席王戰曾用兩個“而是”進行評價:上海從浦東開發開放到自貿試驗區建設,一直堅持自主創新,不搞“政策洼地”,而是始終圍繞制度創新;浦東的改革沒有依靠向國家要優惠政策,而是采取新思路、新理念、新發展方式,實現農田灘涂變身現代化城區的轉變。
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作文5
浦東開發開放以后,外省勞動力流向上海,形成上海近代以來第二次移民浪潮。同時,長三角其他地區農村勞動力流向城市。這兩個流向帶來中國人口大規模的潮汐式流動,也帶來人口結構的變化。人是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上海與長三角大規模人口流動不僅將人口遷出區的地方文化、習俗帶入上海,也將上海的一些社會文化帶回當地,推動了長三角區域內民間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1992年起,大批外來農民工涌入上海,為浦東建設注入新的勞動力。至1994年初,上海的外來流動人口有近300萬,形成“流動的常數”,他們中的許多人成了“新移民”,賦予“上海人”以新的內涵。對于外來人口,浦東在“拆圍墻”的同時全面啟動“國際人才創新試驗區建設”,不受學歷、身份、職稱、戶口限制。浦東新區還率先在街道、鎮層面建立來滬從業人員的就業保障服務平臺,免費提供相關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勞動保障部門還為符合來滬人員職業介紹條件的首批中介機構辦理職業介紹許可證。
這一時期,許多原來分布在浦西的外來勞動力也轉而來到浦東,甚至一部分浦西的上海人也被動員遷往浦東。上海市民的遷徙方向實現了歷史性的轉變。自1990年4月18日浦東宣布開發開放至1992年8月,浦西市民已有2萬余戶、共計6萬多人跨江東遷,“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間房”的觀念正在發生改變。對于浦東本身來說,開發開放之前原本是“一片鄉野”,這就面臨著本地農民的身份轉化問題。從1995年起,浦東新區開設了浦東農民工轉崗培訓、成人教育、夜校、補習班等,幫助他們進行職業規劃。從本質上說,浦東城市化過程還涉及農民的現代化過程,在開發開放過程中他們發揮了主力軍的作用。
伴隨著人口的流動和遷徙,長三角各地的文化也在區域間流動、交織。現在的長三角包括蘇浙皖滬三省一市,四地的文化分屬淮揚文化、吳越文化、徽派文化、海派文化,存在同質性與異質性。但是,以浦東開發開放為契機,來到上海打拼的外來人口,將上海新的消費形式、消費觀念等帶回當地,也帶去了其中蘊含的現代城市生活觀念和思想文化,這一過程推動了長三角區域文化的融合發展。
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作文素材相關文章:
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作文素材





上一篇:關于落葉的精神話題作文
下一篇:2021寫讀后感作文五年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