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歸納
歷史學是由歷史、科學、哲學、人性學及其時間空間五部分有機組合而成。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七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歸納,歡迎大家參考閱讀,希望大家喜歡!
七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歸納
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第1課隋朝的統一與滅亡
一、隋朝的建立和統一(581年-618年)
建立:581年(楊堅建立隋朝,以長安為都城,楊堅就是隋文帝)
統一:589年(隋文帝滅掉陳朝,統一全國)
滅亡:618年(隋煬帝二世而亡)
二、隋朝在諸多方面創規立制,是一個創新的朝代,開創了中國歷史新局面。具體表現在:選官制度上開始實行科舉制;在經濟方面開通了連接南北的大運河。
1、大運河的開通(隋煬帝)
①目的: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
②中心、起始點: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③長度和地位:全長兩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
④四個組成部分: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
⑤連接五條河流: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
⑥開通的作用(意義和影響):大運河的開通,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消極作用:但也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加速了隋朝的滅亡。)
2、科舉制(隋煬帝)
①創立(隋朝):隋文帝開始用考試的辦法選拔人才的制度;隋煬帝設置進士科,標志著科舉制的正式創立。
②完善(唐朝):唐太宗:增加考試科目,進士科最為重要。武則天:首創殿試和武舉。
③發展(明朝):八股取士
④科舉制的積極影響:1)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變革,加強皇帝選官和用人的權力,擴大官吏選拔范圍。2)推動教育發展。3)成為歷朝選拔官吏的主要制度,持續1300多年。
三、隋朝的滅亡
原因:隋煬帝的殘暴統治。時間:618年
第2課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
一、唐朝的建立和統一(618年-907年)
618年,李淵建立唐朝,以長安為都城,李淵就是唐高祖,并實現了全國的統一。
二、唐太宗(李世民)與“貞觀之治”
(1)主觀原因:他吸取隋亡的歷史教訓,他勤于政事,虛心納諫,從善如流。
(2)客觀措施:①任用賢能。唐太宗廣納賢才,有敢于直言的魏征;知人善任,房玄齡善于謀略,杜如晦敢于決斷(房謀杜斷),他們都是貞觀時期的宰相。
②政治方面。進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首創于隋朝);制定法律,減省刑罰;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進士科逐漸成為最重要的科目;嚴格考查各級官吏的政績。
③經濟方面。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
④邊疆管理。唐太宗時期先后擊敗東、西突厥,加強了對西域的統治。
三、女皇武則天
我國歷的女皇帝。晚年稱帝,改國號為周。武則天當政期間,繼續實行唐太宗發展農業生產、選拔賢才的政策,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國力不斷增強。在科舉考試方面創立了殿試制度和武舉,親自面試考生,后人稱她的統治“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四、唐玄宗與“開元盛世”(唐朝最鼎盛時期)
(1)措施:①任用賢能。任用賢相姚崇和宋璟,實施了一系列改革。
②政治方面。整頓吏治,裁減冗員。③經濟方面。發展經濟,改革稅制。
④文化方面。注重文教,編修經籍。
第3課盛唐氣象
一、經濟的繁榮
1、農業:出現了曲轅犁和灌溉工具筒車。
2、手工業:紡織業品種繁多,蜀錦冠于全國;陶瓷器生產水平也很高,越窯的青瓷、邢窯的白瓷、唐三彩最有名。
3、商業:長安城人口百萬,既是當時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會。(有市:商業區和坊:居民區)。
二、民族交往與交融
1、政策:唐太宗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
2、唐太宗被各族首領尊稱為“天可汗”,意為各族共同的君主。
3、唐太宗時期,將文成公主嫁給吐蕃(藏族的祖先)贊普松贊干布。作用:唐蕃和親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也增進了漢藏兩族的友好關系。
4、唐玄宗時,將金城公主嫁尺帶珠丹。
三、開放的社會風氣
特點:開放,充滿活力、兼容并蓄
四、多彩的文學藝術
1、唐詩::①李白的詩歌頌祖國山河的壯美,充滿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濃郁的浪漫情懷,李白因此享有“詩仙”的美譽。②杜甫的詩反映了歷史的真情實況,故有“詩史”之稱,他被譽為“詩圣”。③白居易的詩歌平易近人,通俗易懂,婦孺都會吟唱,深受大眾歡迎。
2、書法:唐朝最的書法家是顏真卿、柳公權和歐陽詢3、畫家:唐朝最的畫家是閻立本和吳道子。
第4課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與日本的交往
(1)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進行交流的使團。他們把唐朝先進的制度、天文歷法、文字、典籍、書法藝術、建筑技術等傳回日本,對日本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鑒真東渡:唐朝最富影響的僧人鑒真,東渡日本傳授佛法等,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貢獻。(為日本設計唐招提寺;前后12年,前5次東渡失敗,第6次才成功,雙眼失明)
二、與天竺(印度)的交往
(1)玄奘西行:唐太宗貞觀年間,玄奘歷盡艱辛,西行天竺學習佛法。玄奘的見聞,由弟子整理成書——《大唐西域記》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玄奘——《西游記》中唐僧的原型)
三、交流頻繁的原因(吸引世界各國來華的原因):
A、唐朝政權強大,國家統一,社會安定;B、唐代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C、玄奘、鑒真等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也起到了重要作用。D、唐朝海陸交通發達。
四、唐朝的對外政策:對外開放和友好交往的政策。
對我們今天的啟示:A.一個國家只有經濟發達,文化先進才能對于國外產生輻射力和吸引力.B.一個國家只有對外開放,積極交流才能有所得益,有所進步.
第5課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
一、安史之亂(導致唐朝由盛轉弱的轉折點)
1、原因:A、開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樂,任人唯親,朝政日益腐敗。B.社會矛盾尖銳,邊疆形勢緊張。C.節度使勢力膨脹,形成外重內輕。D.安祿山擔任三個邊地的節度使,逐漸擴張勢力。
2、人物:安祿山和部將史思明
3、結果和影響:對社會經濟造成極大的破壞,唐朝的國勢從此由盛轉衰。安史舊將和內地節度使權勢加大,逐漸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
二、唐末農民起義:黃巢起義,結果:被朱溫與其他藩鎮聯合鎮壓,但給唐朝統治者以沉重的打擊。
三、唐朝滅亡:907年,朱溫建立后梁政權,我國進入五代十國時期。
四、五代十國:北方黃河流域先后出現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個政權,南方出現吳、南唐、吳越、前蜀、后蜀、楚、閩、南漢、南平九個政權,再加上北方割據太原的北漢,史稱“五代十國”。
影響:五代十國雖然是一個政權分立的時期,但統一始終是一個必然趨勢。
初中七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梳理
一、隋唐科舉制度:
北:P20科舉制是通過分科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隋唐時期創立并完善了科舉制度,強調以才能作為選官標準的原則。
二、武則天
北:P13-15武則天是我國歷的女皇帝。
武則天統治時期,不拘一格選拔普通地主中的優秀人才。注重減輕農民負擔,采取各種措施促進社會生產斷續發。當時,人口明顯增長,邊疆得到鞏固和開拓,史稱有“貞觀遺風”,為唐朝全盛時期的到來奠定了基礎。
三、“開元盛世”
北:P15唐玄宗統治前期政局穩定,經濟繁榮,被譽為“開元盛世”。
四、唐與吐蕃的交往:
P28吐蕃是今藏族祖先。文成公主入藏與松贊干布聯姻,密切了唐蕃經濟文化的交流。
五、遣唐使、玄奘西行、鑒真東渡
(一)遣唐使
北:P32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進行文化交流的使團;遣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歷法、書法藝術、建筑藝術以及生活習俗等帶回本國,對日本的生產、生活與社會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二)鑒真東渡
北:P33鑒真到達日本除講授佛經,還詳細介紹中斬醫藥、建筑、雕塑、文學、書法、繪畫等技術知識,對中日經濟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貢獻。(識圖P34鑒真東渡示意圖)
(三)玄奘西行
北:P35玄奘是唐朝的高僧,為了求取佛經精義,他西行前往佛教圣地天竺。玄奘是第一個系統地把天竺佛教、歷史、地理、風土人情等記錄下來并介紹到中國的人。(玄奘西行示意圖)
六、列舉“貞觀之治”的主要內容,評價唐太宗:略
經濟重心的南移和民族關系的發展
一、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
北:P64魏晉南北朝以來,全國經濟重心出現了南移的趨勢。兩宋時全國的經濟重心從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
二、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實
北:P75-761206年,蒙古貴族在斡難河源召開大會,推舉鐵木真為蒙古族的首領,尊稱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權1260年,成吉思汗之孫忽必烈繼承蒙古汗位。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元,建立元朝,第二年定都大都。忽必烈為元世祖。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社會危機
一、清朝設置駐藏大臣
北:P1101727年,清朝開始設立駐藏大臣,作為中央政府的代表長駐西藏,班禪共同管理西藏。
二、平定大小和卓叛亂的史實
北:P110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亂,重新統一新疆,促進了維吾爾族同中原地區的交流,對鞏固西北邊疆起到了重大作用。設伊犁將軍,加強中央對邊疆和少數民族地區的管轄。
三、清朝加強對邊疆地區管轄和維護祖國統一的主要措施:略。
四、戚繼光抗倭:明朝時戚繼光抗倭。
P104-105(1)明代,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盜,經常騷擾我國沿海地區,沿海居民稱他們為“倭寇”,明朝中期,海防松弛,倭患嚴重,倭寇到到處燒殺搶掠,使百姓的生命財產慘遭損害。明政府派年輕的將領戚繼光,到浙東沿海抗倭。(2)戚繼光訓練的軍隊作戰勇敢、紀律嚴明,多次挫敗倭寇的進攻,聲名大振,號稱“戚家軍”。1561年戚家軍在臺州九戰九捷,迅速蕩平浙江境內的倭寇。后又開赴福建和廣東,東南沿海抗倭寇基本肅清。
五、鄭成功收復臺灣
北:P105—106明末,荷蘭殖民者侵占了我國臺灣地區,1661年,在東南沿海堅持抗清斗爭的鄭成功率領大軍從金門出發,在當地高山族人民的幫助下,順利地在臺灣登陸并迅速包圍了入侵的荷軍。1662年,荷蘭總督被迫簽字投降,臺灣又回到祖國的懷抱。鄭成功收復臺灣,給荷蘭殖民者以沉重打擊,對亞洲和其他國家也起到保護作用。
六、雅克薩之戰
北:P106—107沙俄強占雅克薩和尼布楚。康熙帝決定用武力捍衛祖國邊疆,1685年,清軍圍攻盤踞在雅克薩的沙俄軍隊,俄軍戰敗投降。1686年,清朝再次出兵雅克薩,重創俄軍。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過談判解決中俄兩國邊界問題。1689年,中俄兩國在尼布楚進行談判,雙方簽定了第一個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
七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匯總
1、貞觀之治(唐太宗李世民)p8
措施:①吸取隋亡教訓②輕徭薄賦③勤于政事④廉潔奉公⑤減輕農民賦稅勞役⑥戒奢從簡
⑦合并州縣⑧任用賢才和虛心納諫“房(房玄齡)謀杜(杜如晦)斷”,諫臣魏征(鏡子)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唐太宗
吸取隋亡教訓,重視人民的力量,搞好君與民的關系,統治者要執政為民。
貞觀之治表現:政治清明、經濟繁榮、國力強盛、人民安居樂業。(此句話還可用于評價“文景之治”、“開元盛世”、“康乾盛世”)
3、開元之治:(唐玄宗李隆基)p12
措施:①任用熟悉吏治、富于改革的姚崇、宋璟等為宰相②重視地方吏治,中央優秀官吏下放地方,親自考核縣令政績③戒奢從簡
4、科舉制的創立p17(清朝1905年科舉制廢除)
隋文帝——開始分科考試。
隋煬帝——正式設進士科,科舉制正式形成。
唐太宗——擴充國學規模,設狀元。
武則天——設武舉和殿試。唐朝以進士、明經兩科最重要
唐玄宗——詩賦成為主要考試內容。
科舉制的影響:①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
②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士人用功讀書的風氣盛行
③科舉制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進士科重視考詩賦,促進了唐詩的發展。
5、(隋煬帝)京杭大運河的開通P4
開鑿目的:為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605年開始。
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A.永濟渠B.通濟渠C.邗溝D.江南河E.涿郡F.余杭G.洛陽
京杭大運河溝通的水系:由北向南連接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
京杭大運河開通的歷史意義:成為我國南北交通的大動脈,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交流。
評價大運河的詩作:
唐皮日休《汴河懷古》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_不較多。
唐胡曾《汴水》
千里長河一但開,亡隋波浪九天來。錦帆未落干戈起,惆悵龍舟更不回。
《汴河懷古》:大家都說隋朝滅亡是因為京杭大運河,但直到今天南北航向仍然靠它運輸。如果沒有隋煬帝巡行江都的事,他的功績和大禹相比也是可以的。他的觀點比較客觀,全面。
《汴水》:京杭大運河的開通奏響了隋朝滅亡的前奏。巡行的錦帆還沒落下部將叛變之事就發生了,煬帝更是沒有返回都城,客死江都。
《汴河懷古》較為正確,它從積極和消極兩方面去評價大運河的開鑿,既看到了但是人們看到的消極面,又看到了當時人們沒有看到的積極面,將問題一分為二來看待.而《汴水》只是從消極方面去評價大運河。
6、隋唐對外友好往來:P30
唐朝唐玄宗時高僧鑒真東渡日本,設計了唐招提寺,傳播了唐朝文化,促進了中日文化交流。
唐朝唐太宗時高僧玄奘出使天竺(古印度),在那里的學府那爛陀寺游學。寫成《大唐西域記》,是研究中亞、印度半島以及x疆地區的歷史和佛學典籍。
7、隋朝李春設計建造的趙州橋,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橋。P33
8、宋朝南方生產發展和商業繁榮史實P56
農業:唐宋時期,從越南引進占城稻。太湖流域的蘇州、湖州,成為重要糧倉,民間有“蘇湖熟,天下足”。宋朝時,水稻居糧食生產首位。
手工業:北宋蜀地絲織品“號為冠天下”。北宋興起的景德鎮,后發展成瓷都。宋朝造船業居世界首位。
商業:宋朝大都市開封(北宋都城)和杭州(即南宋都城臨安)。廣州和泉州是聞名世界的大商港。宋朝政府在主要港口設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貿易。
紙幣的出現: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紙幣的產生,利于商業發展。
南宋時期,經濟重心南移完成。(P59紙幣圖識記,北宋稱為交子,南宋稱為會子)
9、宋朝社會風俗(P61--P64)
宋朝由于一些士大夫的提倡,婦女纏足陋習逐漸傳開。北宋肉食以羊肉為多,南宋以吃魚多。
宋朝交通發達,供住宿的邸店很多,宋詩里“邸店如云屯”,就是形容旅店業的興旺。
宋代市民階層不斷壯大,城里有娛樂兼營商業的場所,叫“瓦子”。瓦子中圈出許多專供演出的圈子,稱為“勾欄”。
【宋王安石】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反映的節日是春節。
10、1206年,成吉思汗(鐵木真)建立蒙古國。1271年,忽必烈(元世祖)定國號為元,1272年定都大都。1276年占領臨安,南宋滅亡。P67
11、活字印刷術:北宋畢升發明,將粘土做成陶活字。既經濟,又省時,促進了文化傳播。比歐洲早400年。
指南針:戰國時的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儀器。北宋時制成指南針,開始用于航海。后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為后來歐洲航海家航海活動創造了條件。(P73三幅圖要識記,右邊豎文字看看)
火藥:火藥是我國古代煉丹家的發明。唐朝末年,火藥開始用于軍事。宋元時期,火藥武器廣泛用于戰爭,主要有火槍、火箭、火炮等。13、14世紀,火藥和火藥武器傳入阿拉伯和歐洲。
12、中國人民反抗侵略的斗爭
①戚繼光抗倭:(P96)明朝時,日本的倭寇_擾我國東南沿海,明政府派戚繼光到浙東沿海抗倭。組成“戚家軍”開赴臺州,九戰九捷,蕩平浙江的倭寇。保衛了東南沿海邊疆,戚繼光是民族英雄。
戚繼光的話:“遙知夷島浮天際,未敢忘危負年華”“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②鄭成功收復臺灣:(P104)1661年,鄭成功率領將士攻打盤踞臺灣的荷蘭殖民者。1662年初,荷蘭殖民者投降,臺灣回到祖國的懷抱。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歷史意義:鄭成功捍衛了國家主權,維護了領土完整,是我國歷的民族英雄。
1683年,鄭成功后代歸順清朝。1684年,清朝設臺灣府,隸屬福建省。意義:臺灣府的設置,加強了臺灣同祖國的內在聯系,鞏固了祖國的東南邊防。
鄭成功致信荷蘭殖民長官揆一:臺灣者,中國之土地也,久為貴國所踞,今余既來索,則地當歸我。
③雅克薩之戰:17世紀中期,沙皇俄國的勢力侵入我國黑龍江流域,燒殺搶掠。為保衛祖國疆土,康熙帝命令軍隊兩次圍攻雅克薩,沙俄政府被迫同意談判解決中俄邊界問題。
1689年,中俄在尼布楚談判,簽訂了第一個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意義: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領土。P106
13、鄭和下西洋:P94
目的:為加強同海外各國的聯系
過程:1405年,明成祖(朱棣)派鄭和第一次出使西洋,從劉家港出發,到1433年,先后七下西洋,到過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比歐洲航海家的遠航早半個多世紀。鄭和是我國也是世界上偉大的航海家。以絲綢、瓷器換回各國的珠寶、香料、藥材。
歷史意義:鄭和的遠航,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濟交流,加強了我國和亞非各國的友好關系。
注意:鄭和下西洋和九年級所學的新航路開辟進行比較
14、清朝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轄:
x藏:P110
①順治帝賜予_五世為“_喇嘛”封號,康熙帝賜予另一位佛教領袖“班禪額爾德尼”封號。
②1727年清朝設駐藏大臣。后來規定駐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與_、班禪共同管理x藏事務。
③_和班禪的繼承,必須報請中央政府批準。(金瓶掣簽制度)
這些措施,加強了中央政府對x藏的管轄。
x疆:P111
①乾隆帝時平定大小和卓叛亂
②乾隆帝時設置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爾喀什湖在內的整個x疆地區,設置哨所,加強對西北地區的管轄。
③土爾扈特部(蒙古族)不堪沙皇壓迫,在渥巴錫的領導下,返回x疆。為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譜寫了光輝的篇章。
清朝的統一,加強了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聯系,促進了邊疆地區的開發,使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進一步鞏固。
15、“閉關鎖國”P118
清朝統治著以農為本的傳統觀念,推行“重本抑末”政策,實行“閉關鎖國”只特許“廣州十三行”統一管理經營海外貿易。
“閉關鎖國”影響:
①積極影響: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動,起到過一定的自衛作用
②消極影響:清政府閉關鎖國,與世隔絕,既看不到世界形勢的變化,也未能適時地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使中國在世界上逐漸落伍了
乾隆帝致英國國王喬治三世的信: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貨物以通有無。
16、北京城與明長城:P121
紫禁城(今故宮)是皇帝居住的地方。(P122圖)明長城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P122圖)
17、古代書法和繪畫
唐朝顏真卿(顏體),代表作《顏氏家廟碑》并稱“顏筋柳骨”,見P39上圖
柳公權(柳體),《玄秘塔碑》
隋朝展子虔《游春圖》;唐朝閻立本的《歷代帝王像》和《步輦圖》,吳道子的《送子天王圖》
宋朝畫家張擇端(濰坊人)的《清明上河圖》描繪了北宋汴河沿岸的風景和繁華景象。
元代畫家趙孟頫,當時人們稱他的畫屬于“神品”,代表作《秋郊飲馬圖》P80
“宋四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
明朝董其昌的書法有“顏(顏真卿)骨趙(趙孟頫)姿”之美。P129
明末畫家徐渭善用潑墨《墨葡萄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