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菲的世界》讀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但是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蘇菲的世界》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1
人的天職在于勇于探索真理,為真理而斗爭是人生最大的樂趣。耳中常聞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進德修道的砥石。若言言悅耳,事事順心,便把此生埋在鴆毒中矣。苦難就是人生的老師,然而逆境則是通往真理的必經之路。
十四歲的少女蘇菲接到一些極不尋常的來信,在一位神秘導師艾伯特的指引下,蘇菲逐步邁進了深奧的哲學王國的人口,哲學問題更進一步激發了蘇菲的好奇心,正是這好奇心使她勇于探索與富有想象地思考。而在當今社會,勇于探索與富有想象地思考正是少年們所缺乏的,如果每個人都懷著一顆好奇心,便會慢慢指引我們通向成功之路。
好奇心居然能讓一位十四歲的少女理解了這些深奧又枯燥無味的人生理論,這就是好奇心傳遞的正能量。她的導師艾伯特又以信封式將哲學的理論、真理與名人一生理念傳授于她。世界像奇跡一般在她眼前展開,蘇菲開始思索,她運用少女天生的悟性與后天所學的知識,企圖解開這些謎團探索真理,然而事實真相遠遠要比她所想的更怪異、更離奇……
拜倫說過“逆境是達到真理的一條通路。”面對人生突如其來的打擊,有的人可能會一蹶不振,從此消沉下去。但是從容與平靜面對真的很重要。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人偶有失意,在所難免,為失敗哀怨,對現實不滿是無用之舉,一切當以寬心化解之。
生活需要以一種心平氣和的態度去對待,對待失意和打擊更要如此,失敗不必氣餒,只要我們把它當做橫在你面前的一塊大石頭,擺正它,蹬上去,說不定讓你的視野更開闊,心胸更豁達了呢?《蘇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夢的世界,它將會喚醒每個人內心深處對生命的贊嘆與對人生終極意義的關懷與好奇。
笛卡爾,一個注定被歷史所銘記的人。回首他光輝的一生,你將驚訝于他太多的成就:坐標系的發明,第一套重要哲學體系的創立者,還有那句世代傳誦的名句:我思故我在。
笛卡爾迫切地想要了解靈魂與身體的關系,因此,他將這個復雜的問題盡可能細分為許多不同的因素,并從其中最簡單的問題出發。為了確保它們的正確,笛卡爾主張我們應該對每一件事物加以懷疑,因為他不希望他的思想是建立在一個不確實的基礎上。“他想清除房屋地基上的所有舊瓦礫……”
笛卡爾不僅懷疑前人的理論,甚至認為我們不能信任自己的感官,因為感官可能會誤導我們。最終,笛卡爾懷疑每一件事物,在他之前的許多哲學家走到這里就走不下去了,但他卻設法從這個零點開始。等待他的是漫長的思考,他日思夜想,廢寢忘食……終于,他悟出了一個道理:有一件事必然是真實的,那就是他懷疑,即“我思故我在”!從此,他開始將他獨特的思維與見解傾灑在哲學史上,影響了一代代人。
“我思故我在”名垂青史,受到后人的膜拜。但我認為,這句話的背后,笛卡爾的懷疑精神更值得人敬佩。他敢于反抗當時的哲學權威,獨立創建自己的哲學體系。而在創立的過程中,他不被前人的理論所迷惑,只相信自我的認知,終于大有所成,被后人尊為“現代哲學之父”。
在現實生活中,擁有懷疑精神也是至關重要的。所謂懷疑精神,即指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在當今信息量爆炸、繁雜的社會環境中,看待事物有自己的見解、不隨波逐流,是極為可貴的。在學習上亦是如此,如果總是借鑒他人的思想而不鍛煉自我、轉化為自己的東西,待到真正考試時,一旦轉換個考法就不會做了,吃虧的必定是自己。這些都是我從“我思故我在”中學習到的精神,我個人認為是一個寶貴的經驗。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2
很艱難的從118讀到了188頁。太難讀了,讀每一頁都很艱難,幾次想放棄。
前幾頁是介紹學派,不記得是哪個學派說“不用害怕死亡,沒有死亡,世間萬物都是由原子構成,最后的“死亡”其實就是原子的散開,它們之后又會重組。這個點我還覺得有點意思。
說到“神秘主義”的時候講到了“天人合一”。我也學著蘇菲,感受自己的身體,有那么一瞬間我覺得自己虛化了,在空中飄浮,與風合一,與雨合一,剛想進一步感受,突然就消失了,努力找了幾次找不到了。
后面幾頁里應該就是介紹了歐洲的歷史,具體什么我只是大概過了一遍,啥也沒記住,不過最后作者把整個歐洲歷史進行了總結,這個還蠻有意思的。他說歐洲歷史就像一個人的一生,古代就像歐洲的童年,然后到了漫長的中世紀,這是歐洲的學生時期。最后終于到了文藝復興時期,此時,漫長的求學時期結束了。歐洲成年了,充滿了旺盛的活力以及對生命的渴望。可以說文藝復興時期是歐洲的十五歲生日。
好了,就這些了,說實話能有這些我已經跟高興了。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3
本書主要講述了14歲的少女蘇菲某天放學回家,收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誰?世界從哪里來?”從這一天開始,蘇菲不斷接到一些極不尋常的來信,世界像謎團一般在她眼底展開。在一位神秘導師的指引下,蘇菲開始思索從古希臘到康德,從祁克果到弗洛伊德等各位大師所思考的根本問題。她運用少女天生的悟性與后天知識,企圖解開這些謎團。然而,魔鏡、少校的小屋、黎巴嫩寄來給席德明信片、會說話的漢密士、叫她席德的艾伯特、寫著生日祝福的香蕉皮、現實出現的夢中的金十字架、撿到的10元硬幣……接迥而至的奇聞怪事讓蘇菲一步步走下去。事實真相遠比她所想的更怪異、更離奇……
蘇格拉底,柏拉圖,亞理斯多德,中世紀,文藝復興,浪漫主義,弗洛伊德……一千年,兩千年,一個世紀,兩個世紀,一種思想,另一種思想都在這本書里被引述伸展得恰到好處。像另一個愛麗絲漫游仙境一樣,如夢如幻,卻又無比真實。在這個缺乏夢境缺乏哲學的時代,我在這本書里找到了他們兩者之間最完美的統一。
有時候我會想起自己走過的路,其實生命真的有很多不可思議的地方,可是由于自己已經“習慣”這樣生活,也就不曾明了宇宙的浩瀚和生命的偉大。有位哲學家說過,每個孩子都是哲學家。我想,那是因為孩子都沒有失去對這個世界所抱有的最初的好奇心。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為何會存在這個世界上而不感到驚奇,這將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啊!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4
閱讀前幾章,以為本書的主角就是蘇菲和她的哲學老師艾伯特,而越往下,越覺得詭異,到蘇菲十五歲生日的那場哲學宴會上,我才漸漸意識到,本書真正的主角是席德和她的少校父親,而蘇菲和艾伯特只是本書作者筆下的人物席德之父少校筆下塑造的人物,少校創造出這兩個人以及他們的經歷,寫成一本書,作為給女兒席德的生日禮物。而奇怪的是,在少校的筆下,蘇菲和艾伯特也漸漸感受到了這個創造者的存在,明白了自己的命運都掌握在他手中,于是他們透過自己的努力,最終脫離了少校的控制,獲得了成功。這種被創造者逃離被安排的命運的構思,讓我感覺很微妙,甚至感到思維有些被小小的扭曲了。
知名作家南方朔是這樣評價本書的:“《蘇菲的世界》的小說部分,蘇菲的主體自覺過程頗像偵探故事加上現代版的愛麗絲夢游仙境,哲學加偵探,加幻想,再加上宇宙觀,它讓人心胸開闊,這不正是哲學愛智最古典的定義嗎”它喚醒了我對世界的好奇心和對人生終極好處的思考!
這是一本關于哲學的書,帶領我們走過了幾千年來的哲學的發展史。從最初的自然派哲學家,到理性主義,到古典派哲學家,到繁榮蓬勃的希臘文化,印歐文化、閃族文化,黑暗的中世紀時期文化,再到豁然開朗的文藝復興時期,巴洛克時期,以及現代的笛卡爾,經驗主義,浪漫主義,唯物主義,存在主義……豐富的資料帶我們走過滄桑,讓我們得到一種哲學的洗禮與升華。畢竟,從古至今如此多的哲人有著如此多的理論,而隨著歷史的發展他們對于世界、生命本質的認識也在不斷地進步與創新著。而受過現代教育的我們看著哲學的發展歷程,看著古代哲學家們一些關于世界的荒謬的解釋,或者看著一些哲學家們的全新的認識世界的角度,看著這些突如其來、迎面涌來的思想,自己原有的一些觀念的確是受到了很大的沖擊,自己也對這個世界開始了一些全新的思考。
在我的理解里,哲學就是關心、探索我們這個世界。這其實是我們每個活在這世上的人都就應去思考的。而我們逐漸建立自己的人生觀、生命觀的過程,也能夠是看做對于哲學的思考。比如在書的開頭作者就提出了兩個哲學性的問題: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這類問題也反映了哲學家們的任務,也就是去思考、去探索關于生命、世界等本質的問題的答案。從古至今,已經有許許多多的哲學家提出了各自的看法,然而還沒有出現能夠說服全人類的一種理論,因此也需要無數的后繼者給出自己的答案。而相反于觀念里的高深莫測,我們每個人都能夠去研究哲學。也許我們并不能人人都成為哲學家,但是我們都能夠成為哲學的思考者,去尋找自己的生存的好處。
其實每一位、每一種在各個時代叱詫風云的哲學思想和哲學家都是由“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世上是否有上帝和靈魂”等等看似無法解答的問題展開的。如何解答這些問題呢,書中帶給了一些線索:“只需用自己的常識”“要站在兔毛的頂端”“用兒童的眼光來探究世界,也就是不要被世事所麻痹,仔細地觀察周邊的世界,有勇氣發表自己的思想。那我們如何不能結合自己在書中所學與生活中所見所聞來創造“自己的哲學呢”
雖然人們對歷史上各種哲學流派褒貶不一,但那些哲學家確實應當受人尊敬,他們是如此勇敢而執著地探尋著真理與實踐的奧秘。哲學的世界亦夢亦幻,它像一個個不可思議的神話卻又源于我們身邊一切普通的事物。
然而我們此刻能夠清楚地明白風霜雨雪的成因,我們還明白蘋果為什么會落到地上,火箭為什么能飛上月球。這一切,都要感謝那些沒有丟棄好奇心、或再次點燃好奇心的人。這些人仿佛不認識這個世界,不相信這個世界,不承認這個世界。他們懷疑,他們思考,他們改造。于是有了孔孟的仁義,老莊的逍遙;于是有了柏拉圖的理想國,哥白尼的日心說;于是有了浪漫主義的反諷,于是有了經驗主義的體驗;于是有了笛卡爾的二元論,于是有了馬克思的資本論。自古以來多少先人嘗試了無數方法想爬到兔毛頂端,又有多少今人依然作著不懈努力。而我們,這些習慣了安逸,習慣了一位理解事實的人們,難道不該為自己的麻木和怠惰感到羞愧嗎難道不該幡然醒悟,奮起直追嗎
知識能夠積累,技藝能夠傳承,但人生的經歷,理性的感悟卻只能從零開始慢慢體會。上地對待古今的哲學家是公平的,都給了他們一生的時間去獨立思考。這也許就是哲學發展了幾千年卻依然連最初的問題也沒有答案的原因吧。所以我們不必懷著對哲學敬而遠之的態度,只要好奇,只要思考,就離真理更近了一步。哲學家們明白的并不比我們多,但他們好奇的東西比我們多,他們思考的東西比我們多,所以他們看穿了事物的表面而抓住了其內在聯系。這好奇的潛力,這思考的潛力,上帝也曾給了我們啊。
“也許我們也是星塵”結尾時的比喻一位沒有帶著隱隱的神秘感,我們在這宇宙間只是曇花一現般的一瞬星光而宇宙仍在不停的運轉著,輪回著。它會如何呢這我們我從知曉,世界如此之大,還有無數個秘團我不曾揭開,還有無數個空間我不曾體驗。正因為如此,我們才要不停地探索著。放飛哲思,傾聽它們振翅翱翔的聲音……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5
一本給年輕人的哲學讀物,讓我留下了感動的淚水…以童話般的口吻娓娓道來整個哲學大廈,太溫暖了。
作者寫作了一本叫蘇菲的世界的書,書里面少校創造蘇菲和艾伯特的世界給女兒席德以哲學上的啟迪,少校書中的蘇菲在她的世界發現了一本名為蘇菲的世界的書,不禁讓我想起了卞之琳的那首斷章“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同樣是寫給小白的一本從蘇格拉底以前的時代梳理至當代的哲學思潮的讀物,但這是一本讓你有所思考,對哲學逐漸產生興趣的書。
太喜歡書中的這段話了“蘇菲,我們就是這個活的星球。地球是航行在宇宙中燃燒的太陽四周的一艘大船。而我們每一個人則是滿載基因航行過生命的一條小船。當我們安全地把船上的貨品運到下一個港口時,我們就沒有白活了…”
我們都會在某個時間思索生命的意義,存在的意義,而關于存在的問題是無法一次就回答清楚的。所謂哲學問題的定義就是每一個世代,甚至每一個人,都必須要一再地問自己的一些問題。借著提出這些問題,我們才知道自己活著。當人們追尋這些根本問題的答案時,他們總是會發現許多其他問題因此而有了清楚明確的解決方法。科學、研究和科技都是我們哲學思考的副產品。我們最后之所以能登陸月球難道不是因為我們對于生命的好奇嗎。哲學是科學之母。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6
我是誰?這個問題貫穿在整個故事中,你曾經思考過嗎?
我存在嗎?
如果我存在,會是以什麼樣的形式存在?肉體的、意識的、抑或其他的呢?
如果我存在,我的存在是有限的,還是永恒的?
如果我存在,我的存在是被注定的,還是我可以選擇的?
如果我存在,我的存在之於我有什麼意義?
蘇菲和艾伯特只是席德讀到的一個故事。
而席德和她父親只是我們讀到的一個故事。
少校操控著蘇菲和艾伯特,賈德操控著席德和少校。在讀故事的我們,是自由的,抑或也在受著某種操控?
當蘇菲驚然發現她和艾伯特都只是少校小說的人物,按照少校的旨意行走時,蘇菲決定要逃離少校的掌控。最后,蘇菲和艾伯特都逃離了。經歷了一段穿越時空的旅程后,他們到達一個自由、永恒的世界,這不正是從古到今的哲學家們追求的嗎?——讓人們生活得更美好。
我們也擁有自由嗎?可以走出自己的人生道路嗎?追求自由、平等的美好世界可能嗎?
薩特說存在先於本質。所謂本質是指組成某些事物的東西,也就是說某些事物的本性。但薩特認為人并沒有天生的“本性”,因此人必須創造自我。同時他認為生命應該有意義,這是一個命令,但我們生命中的意義必須由我們自己來創造,存在的意義就是要創造自己的生命。
對於存在的定義會有很多爭論,但薩特的觀點無疑會帶給我們啟發。人是有自由的,人可以創造自我。雖然這種自由有時會受到一定限制,但任何時候人都不會是完全喪失自由。正如薩特曾在監獄里說過“我沒有逃跑的自由,但是我有想逃跑的自由”——雖然身體自由被剝奪了,但還是可以擁有精神的自由。
存在和自由可以創造自己,也許人們還會追問人生的意義,這點薩特沒有給出存在的具體意義,他認為意義是要由我們自己來創造。
曾經我問一個人,你覺得什么樣的人生是有意義的
他說,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我說,那你覺得你現在過的生活有意義嗎?
他說,沒有,因為不知道自己喜歡做什么。
我說,如果即使你不知道你喜歡做什么,但你在尋找你喜歡做什么,這樣的生活有意義嗎?
他說,有。
弗蘭克爾曾說過,“真正重要的不是我們對人生有何指望,而是人生對我們有何指望。我們不該繼續追問生命有何意義,而該認清自己無時無刻不在接受生命的追問”。人生的意義,在於追尋的過程,所謂“意義”,是“活”出來的。
蘇菲的世界,她喚醒了即將沉睡于兔子的皮毛的人,帶著好奇心,發出內心深處對生命的贊嘆與對人生終極意義的關懷。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7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讀到了《蘇菲的世界》這本書,本以為這是一本難懂的哲學書。讀過以后,才知道這本書非常有意思。它是挪威作家喬斯坦賈德寫的。讀著讀著便被它深深地吸引了。
這本書記述了14歲的少女蘇菲某天放學回家,發現了一封神秘的信,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從此以后,蘇菲每天都會收到這類神秘的信,在信中神秘導師的指引下,她走進哲學,開始思索人生的道理,世界像謎團一般在她眼前展開了。這本書從哲學的角度向人們解釋了世界和大自然等的形成與發展。
《蘇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學啟蒙書,她用深入淺出的文字告訴我們哲學從古到今的發展歷程。在艾伯特的指點下,蘇菲從哲學的搖籃雅典出發,對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哲學有了初步了解。她對文藝復興時期的認識包括達芬奇的繪畫、莎士比亞的戲劇、古登堡的印刷機,涉及藝術、科學、建筑、數學等許多方面。至于近現代,艾伯特的哲學函授課包含了康德、黑格爾、弗洛伊德乃至于馬克思的哲學思想。這部作品使我看到了全人類的文明的發展。在我們的生活到處都是人類文明的痕跡,我們就是人類文明的一個產物,一個環節,我們就生活在這個偉大的文明之中。
笛卡爾說過:我思故我在我讀這本書也增強了我自己的思考能力,我也在想這么多年來,我自己的生活可曾發生什么重大的變化,在這看似平凡的生活中,我到底得到了些什么?其中關于宗教的內容,我非常感興趣,我反復閱讀了關于基督教和《圣經》的內容,我感到在久遠的歷史年代,那時以色列人就已經得到了上帝的眷顧,他們在摩西的領導下走出非洲,來到了今天的巴勒斯坦一帶,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他們經歷了很多變遷。以色列歷史上有三位偉大的君王,他們是掃羅、大衛和所羅門,他們為以色列民族爭取了生存、發展的權利,但后來受到異族入侵,他們的國家破滅,人民被賣作奴隸。在后來,多年以后,他們的子孫再次回到故土。看了這一段,我簡直進入了歷史的場景之中,歷史的變化真是令人難以捉摸。一個民族的歷史尚且是這樣,個人的歷史更是微小之極。
我真的曾經存在過嗎?怎樣才能證明這一點呢?《蘇菲的世界》實在讓我感覺最奇特的一本書。哲學給予我們智慧,你也來看看吧德對于理性的理解及觀點,是很有深度的。我想,人性必有理性,理性中若有了目的,那良心可能會消失。有了理性,才會有自由,只做自己想做的事,不算徹底的自由。
康德指引了一條路,他打破了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的僵局。書上寫道,他的墓碑上有一句話:“頭頂上的星空和我內心的道德準則,它們向我印證:上帝在我頭頂,亦在我心中。”
他告訴我們無論如何,都有超越良心與理性所存在。康德如一束光,照亮了哲學之路。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8
看到這書名的時候,我以為是一個精彩的故事,也好奇作者是怎么寫一個人的世界。看了前兩頁,也確實勾起我看下去的欲望。但萬萬沒有想到它講的是哲學。
在我以為自己看不下去的時候,我發現原來哲學可以這樣去學習的。我就像書里面的蘇菲一樣,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
在現實生活中,很少有人會談到哲學,也很少有人會去研究哲學。馬兒為什么叫馬,何為馬,在沒讀著本書前,我從來都沒有想過這個問題,也許很多人也不會去想這個問題。可能是某一時間,我們偶然間從電視上見到這種東西,旁人對我們說,那是馬兒,我們從此就認識那是馬了吧。每天總會見到許多人,許多事,我卻從未提出一句:為什么?不只是我,每個人都把這個世界想得太過理所當然,世界的多姿多彩,仿佛與我們無關。
在高中時,我們要學習政治里的哲學生活,那是四本政治書中最難學的一本。我的確也很討厭哲學,太難理解了。但《蘇菲的世界》以一種不同的方式,從哲學的角度向我們解釋了世界和大自然等的形成與發展,告訴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是一個怎樣的世界。我一直認為哲學是比較枯燥乏味的,但《蘇菲的世界》一書卻截然不同。它向讀者講述哲學的同時,運用了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了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使讀者閱讀時產生一種像讀偵探小說般的心情。文中的蘇菲她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這致使她走上了通往解開世界謎團和哲學的大門。并且,蘇菲她還具有持之以恒,鍥而不舍的精神。這一點是十分值得我們學習的。只有有了持之以恒,鍥而不舍的精神,我們才有機會去做好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書中的一段話令我記憶深刻:世界就像魔術師變出的白兔,人類生活在白兔皮毛的最深處,把所有一切都當作理所當然,而哲學家們都是充滿好奇心的孩子,他們不斷攀登白兔的毛發,目的是為了看清魔術師的真面目,也就是看清世界,看清人生的意義。《蘇菲的世界》一書使我覺得世界上還有很多事情等著我們去探索,大自然的秘密使永遠也揭不完的。
讀完全書后,我發現哲學其實是最貼近現實生活的,哲學是“關于天底下每個人都關心的一些問題的學科”。哲學所要解決的都是還沒有科學方法可以證明的問題——諸如善與惡、美與丑、生與死、秩序與自由等。哲學是對未知事物或不確切認識的事物的假設性解釋,是追求真理的開路先鋒。用一句話說:科學給予我們知識,然而只有哲學才給予我們智慧。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9
每一個人都是一彎載滿基因的小舟,當我們將小舟裝滿貨物并且耗盡最后一滴燃料,到達生命的彼岸時,小舟會隨波而逝,但貨物不會。
——題記
生命源起于何方?普及世界的科學早已完美地向我們詮釋了生命這樣看不見也摸不著的東西。但是生命會是一成不變的嗎?還是……
我是誰?世界從何而來?我又捧起了《蘇菲的世界》,陷入記憶與生命的空隙……
一、你是誰
“蘇菲隨手把門帶上后,便拆開了信封。里面有一張約摸跟信封一樣大小的紙,上面寫著:你是誰?”蘇菲接連收到許多這樣的怪信之后,也同我一樣,陷入了無盡的困惑當中。那么一剎那,蘇菲突然覺得生命是那么渺小,世界也那么得渺小,甚至宇宙也是如此,進化論以及DNA等等科普技術所能達到的地方都無法超越人類對生命的思考。
我是誰?如果你愿意這樣反反復復地問問自己,你也許也會漸漸墜入恐懼的深淵——人的心靈是空虛的,生命之舟在永遠無法飽和的海水中航行。
這時,我空虛的眼淚終于流下我的臉頰:生命的價值何在?
二、生命的詮釋
“我們應該體認到我們是大千世界的一部分,在這個世界里,每一個細微的生物都有它存在的價值。”蘇菲坐在石階上,她同我一樣,空虛的內心終于得到了那么一點點的慰藉。那么一瞬間,蘇菲的生命與價值終于有了交接,而回轉一響,人的一生不就是一直在努力尋找生命的價值嗎?
什么?人的生命就在尋找生命?那么人的生命結束時,一切難道都回到了原點嗎?生命是輪回的,而生命的價值沒有輪回,只有直線。
此時,我的淚水仿佛在我的臉龐上漸漸凝固了。
三、生命之舟
“蘇菲,我們就是這個活的星球。地球是航行在宇宙中燃燒的太陽四周的一艘大船。而我們每一個人則是滿載基因航行過生命的一條小船。當我們安全地把船上的貨物運到下一個港口時,我們就沒有白活了……”每一個字都重重地敲擊著蘇菲的心弦,在她那美麗的少女的心上彈奏出了一曲壯觀而宏偉的交響樂,生命不是一樣真實存在的事物,但它卻時時刻刻滲透到我們的靈魂中。
我愿意把生命比作一彎小舟,當小舟被制造出來時,我的船艙內空空如也。然而,當我漸漸開始裝載貨物,我的心靈便得充實起來。后來,人們為了讓我承載更多的貨物,將我改造成大輪船,我開始用我那堅硬的甲板抵擋一切困難,用我那充實的靈魂掌握船舵。
在一個暴風雨的夜晚,我偷偷地開始遠航,我不敢回望我那身后的故土,我的生命終于開始遠航。我不敢奢望我能得到多少的贊譽,也不期待我能做出多大的壯舉,我只是享受成為我自己的那一份光榮,享受能夠親手填充我生命的那一份光榮。
我親身經歷過暴風雨,也切身體會過冰山的鋒利,但是我未曾后悔,我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
生命不就是那小舟嗎?我的心終于不再感到空虛。我會用我飽滿熱情的心靈去實現我自己生命中的那一份價值,最后滿載貨物到達生命的彼岸。
我擦干了淚痕,合上了這本能教會我生命的書,我把它輕輕地放回書柜中,我不會忘記它,因為它擦干了我模糊的雙眼,讓我看清了生命的價值。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10
帶著“我是誰?”、“世界從哪里來”的疑問,蘇菲開始了一段超越時空的旅行。在歷史的長河中,她與蘇格拉底、笛卡爾、康德等眾多大師相遇,聆聽他們關於人、關於世界的思考。同時,蘇菲也開始對自己的存在產生懷疑,直至她發現她只是少校手中的傀儡,只是按照少校給她設定的路線行走時,蘇菲最后毅然決定逃離少校的掌控,向自由、永恒的地方奔去……
一年前,我曾經翻閱過這本書,其帶給我滿滿的驚喜與感動。一年后,當我在課堂上看其電影,重溫故事之余,也再次思考其中的種種。
“這世界就像魔術師從他的帽子里拉出的一只白兔。只是這白兔的體積極其龐大,因此這場戲法要數十億年才變得出來。所有的生物都出生于這只兔予的細毛頂端,他們剛開始對于這場令人不可置信的戲法都感到驚奇。然而當他們年紀愈長,也就愈深入兔子的毛皮,并且待了下來。他們在那兒覺得非常安適,因此不愿再冒險爬回脆弱的兔毛頂端。唯有哲學家才會踏上此一危險的旅程,邁向語言與存在所能達到的頂峰。其中有些人掉了下來,但也有些人死命攀住兔毛不放,并對那些窩在舒適柔軟的兔毛的深處、盡情吃喝的人們大聲吼叫。” ——Chapter2一開始我很激動《蘇菲的世界》給我展現了一個嶄新的世界,一個有生命力的、充滿未知的世界。但后來再想想,世界并沒有變,只是我蘇醒了!
哲學來自于人們對人類、宇宙的好奇心。這種好奇心是與生俱來的,例如兒童——小時候我很喜歡玩公仔,會和她們對話。當然大人對這不以為意,他們知道科學家知道公仔不是生物,不能和小孩對話。但他們又怎麼會那麼肯定小孩聽不到公仔對他說的話呢?逐漸地,小孩長大了,好奇心逐漸減少了,也習慣了“世界就是這樣”。
當然,這里并非指人應該永遠像兒童一樣以保存好奇心,這里只是強調好奇心是人與生俱來的能力,即使習慣的世界已經把你洗刷夠多了,你仍可以相信你有恢復好奇心的能力。
曾經我和一個同學聊天,他覺得國中生那些不好好讀書、搞那些奇奇怪怪的東西是很難理解的。我問他:“國中的時候是否有想過自己為什麼要努力讀書?”
他說:“因為要考一個好高中啊”
我問:“那你想過為什麼要考一個好高中呢?”
他說:“我也不知道”
我問:“那為什麼你不去想呢?”
他說:“想這些很累,不想想”
跟著一條社會認可的道路走是最安全的,很多人也按照社會期待走完一生,就像那個深入兔子毛皮的生物。不能否認他人選擇這條生命道路,只要那是他“選擇”的——實際上很多時候他并沒有選擇,也沒有思考,就像動物一樣按照既定的生命程序活著,忘記了他實則為人。
蘇格拉底說,“未經審視的生活是不值得活”。哲學家是一群勇敢的,他們敢爬出舒適柔軟的兔毛皮,他們承認自己的無知,審視自己的生活。他們緊握自己的好奇心,不讓其隨年月流失,發出對生命的贊嘆和對人生終極意義的關懷。
世界沒有變,只是我蘇醒了!我愿意恢復你與生俱來的好奇心的能力,愿意審視自己的生活,追求智慧和真正的幸福。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11
很久以前,蘇菲的世界就被女性朋友介紹過。他們評論說,這是一本適合小女孩和大女人的書。不同年齡段的女性會找到自己感興趣和感受的地方。它以小說的形式引領我們進入一個完全陌生、全新、哲學的世界。這本書揭示了西方哲學發展的過程,通過哲學導師向一個叫蘇菲的女孩傳授哲學知識。亞里士多德、笛卡爾、黑格爾等人的笛卡爾、黑格爾等人的思想躍然紙上,并用當時的歷史背景來解釋,引人入勝。
《蘇菲的世界》是一本充滿智慧的書。作者在書中創作了兩對人物:少女蘇菲和哲學老師艾伯特、少女席德和她的父親。然而,這兩對人物是真是假,讓你一路思考我們是誰?這些哲學問題什么我們在這里。“你是誰?可愛的小蘇菲第一次看到這個命題時,匆匆忙忙,在鏡子前反復問。我想大多數人一開始都會有這種感覺,因為他們不能給自己一個明確的定位。我和別人有什么區別?姓名?外貌?思維?性格?假如我換個名字整下容換個思維方式,那我不就是我嗎?這是一個人類存在的意義問題。乍一看,它似乎很困惑,但作者只是把我們生活的世界視為透明的,并結合了一些我們沒有發現的可能存在的可能性。
打開第一章,我立刻被蘇菲收到的匿名信你是誰所吸引,正是你是誰的問題把蘇菲帶入了一個哲學世界。之后蘇菲身上發生了各種奇怪的事情,當然蘇菲的哲學老師也浮出水面。當我看到整本書的一半時,我的頭被故事人物的真實性所膨脹。蘇菲和他的哲學老師是現實的,席德和她的父親是現實的。但是看完整本書,一切都水落石出,所有的問題都解決了。事實上,書目錄就會覺得很有意思,比如伊甸園……在某個時刻,事物必須從零開始……少校小木屋……鏡中女孩的眼睛眨了眨……”“中世紀……對確的部分并不意味著錯誤……這些小標題有時向我們解釋一些哲學觀點,有時向我們透露蘇菲將遇到的神秘事件。
另一方面,這也是一本西方哲學的發展史書。讀完后,你可以感覺到哲學的發展與科學的進步是分不開的。它與人類文明的足跡密切相關。因此,與其看哲學史,不如說是人類文明的通史。在浩瀚的歷史文明發展史上,每一個我都只是道星光和一點水滴。書中有一段對話,深夜在教堂以小時為單位計算歷史進程。然而,如果文明被視為一天,那么每個階段的發展都有一個更清晰的概念。
蘇菲的世界是一個智慧的世界,一個夢想的世界,一個哲學的世界。它喚醒了每個人對生命的深刻贊揚,以及對生命終極意義的關心和好奇。真的,我們應該好好看看世界。不要總是認為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世界上的一切都有它的根源和真理。我們應該用好奇心去探索和探索,這樣世界才能不斷發展,我們才能有生命的意義。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12
我們是誰?是書中的人物嗎?是在被更強的手操控嗎?我們從哪來?是被別人創造?還是說我們真實存在?
“哲學是一種工具,一種讓人們以更高、更深遠、更本源、更根本的洞察力剖析世界的工具。是一支鋒利的手術刀,劃破世界遮遮掩掩的面具,將本源展露在宇宙的光芒下,為人們所觀察、解構、分析、慨嘆。”自古以來,人們就有了對世界本源不同的思考。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唯心還是唯物?無數的哲學家向自然宣戰,向宇宙探索,在這項偉大的事業中獻身,因為我們想知道,我們是否真實,那個神秘的領域總是散發出難以抵抗的魅力。
“宇宙的本質,人生的意義,思想的盡頭,規律的本源。”宇宙,生命,思想,規律,混合在一起,永遠都分不開,即使自古以來的哲學家們都有著各自的觀點,但充滿智慧的到最后總是殊途同歸。不同人的觀點總是會不謀而合,作為人存在,其實是很有局限性的,但是人的思想無邊無際,所以對于世界我們可以任意思考,對于本源我們可以任意探索。我們不能局限于眼前,我們要嘗試著跨越大河,翻過大山,走向更加遼闊的天空,那是我們最好的歸宿,那里的人都在自己心中形成了一套世界觀,價值觀,懷著的是自己對世界的思考,對本源的追問,他們有自己的一套定義。
那世界究竟是什么呢?哲學的導師引領著蘇菲一步步走進哲學的殿堂,一點點的有了自己對世界的思考,她一點點的探索,最后卻發現,自己只是席德的爸爸創造出來的人物,而席德的爸爸是被作者創造出來的人物,那么我們呢?這跟我以前的想象倒是不謀而合,我以前常常會想,或許我們就是在一個特定的劇本里面,當死亡之后,劇本自然完結,我們作為我們,作為自己,卻無法決定我們的任何事,長相,身高,甚至于連我們自己的性格都很難去控制,這不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嗎?
“最聰明的是明白自己無知的人。明辨是非者必能進退合宜。”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13
在假期里,老師給我們推薦書目。不知為何,我選擇了《蘇菲的世界》這本書。打開這本書,你就會墜落在歷史的海洋中徘徊。
《蘇菲的世界》既是智慧的世界,又是夢的世界。它將會喚醒每個人內心深處對生命的贊嘆與對人生終極意義的關懷和思考。少女蘇菲某天放學回家,意外地發現了一封寫給自己的信,里面只有一張約莫跟信封一樣大小的紙,上面寫著:“你是誰?”從此改變了她的世界……在某個神秘導師的指引下,蘇菲開始思索:從古希臘到文藝復興、從蘇格拉底到康德,從馬克思到弗洛伊德等各位哲學大師所思考的根本問題。
哲學,是一個十分抽象的詞語,也是一個十分復雜的詞語。它是以人類的思想認識活動為對象的思想認識活動,是從世界萬物中發現、界定、彰顯和產生人類思想、認識本源事物。
我本以為,哲學,是十分高深的存在,但看完這本書后,我才發現,身邊處處有哲學。例如“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等等。這兩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卻十分復雜。有些人更會認為“我就是我啊”“世界是本來就存在的”。
《蘇菲的世界》不厚不薄,但卻能讓人陷入哲學的海洋。哲學的光芒應不時從人們的身上閃現。那一份好奇,是不會隨著時間而流逝的。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14
讀完《蘇菲的世界》,我仿佛經歷了一場奇妙的哲學之旅。
這本書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講述了哲學的發展歷程。蘇菲在神秘信件的引導下,對世界和自我進行思考。
它讓我明白,我們生活的世界充滿了未知和疑問。我們不能只滿足于表面的現象,而應該像蘇菲一樣,勇敢地去探索、去思考。
書中的哲學思想也讓我對自己和周圍的一切有了新的認識。它啟發我要保持好奇心,不斷地去追問“為什么”。
總之,《蘇菲的世界》是一本很有趣也很有意義的書,讓我收獲很多,也讓我更渴望去了解更多的知識和真理。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15
記得初中時即在河南路科技書店買了《蘇菲的世界》,那時貝塔斯曼剛推出,自己完全是被那些嶄新的封面和包裝所吸引,興沖沖買了兩三本書,回家還寫了篇“買書,是因為封面精致緣故”的“感悟”。小時候看書慢,一字字啃到23頁便覺費神看不下去,于是乎扔進書櫥,一擺十年之久。現在整書櫥,太多兒時買來未讀之書了。雖有仰望星空般看幾百年前過去的感覺,實則嘆息自己在青春年少時失卻了多少啟蒙良機,懵懵懂懂。蘇菲亦是一個十五、六歲的女孩,如果當時能有幸讀完,想必那種親臨故事情節,所受震撼之感要比現在強上千百倍。可又會有所質疑,如果當時讀它,自己又能讀懂多少呢?因為專業之故,自己是帶著淺薄的西方文化背景來讀的,書中的涉獵,有些使我溫故知新,有些解答我的疑問,有些開啟了新的觀點和視角,才會有如獲至寶的感覺。可是小時候沒頭沒腦,嚼起來會否覺得生硬呢?未知。哲學是博大而深奧的,只怕此刻的我,也未能將這本啟蒙書如數讀懂吧?成長和讀書就是在不斷地探索中相輔相成,在矛盾中取進呢。
Sophie是智慧的意思,書名取《蘇菲的世界》,將讀者從一個全新的角度,質疑這個世界,質疑自身,開始了一程奇幻之旅。作者巧妙的情節構思,使讀者不禁對自己的存在也產生了疑惑,仿佛我自己就是蘇菲,或蘇菲確實存活在我們的意念里。每一個哲學派別的講述,我們都似親身活在那些哲學家眼中的世界里,不能自拔。思索將我們帶入不同的宇宙觀中。智慧,源自于我們本身,發人深省。
文史哲不分家,《蘇》將哲學概況的通俗演繹,解答了我許多以前唐唐課上似懂非懂的內容。從自然派,古典派,中世紀,到文藝復興,巴洛克時期,啟蒙運動,浪漫主義,自然主義,到現代的存在哲學,不僅僅是文學常識,歷史背景,藝術形式的介紹,還有自然科學,政治經濟等。其實,世界百科不分家,而哲學,就像百科的起源和索引,于是《蘇》能像行云流水般在各個領域中自由過渡。
我們每個人都能在哲學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我們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前因后果,稟性所帶來的喜怒哀樂,也都能從中找到對應。找到了原因,我們往往就能知道下一步如何走,如何保持和諧,如何追尋適合自己的生活。哲學將我們從兔毛深處中沉睡麻木的我們拉出來,試圖看清我們自身,看清這個世界。